何待曝光才治理?

发布时间:2021-12-24 16:13浏览次数:

何待曝光才治理?

 

●  雨 辰

 

  前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接连报道了南京秦淮纸业私设暗管违法排污,造成秦淮河上游的柘塘新河严重污染的恶性事件。随后,许多媒体、网络跟进“爆炒”,一时形成了环境舆论热点。
  央视新闻播出后,企业所在地的溧水县环保局立即派出执法人员赶赴现场调查核实,封堵排污暗管;对违法排污企业下达责令停产的法律文书,当日下午又对企业实施了断水、断电和查封生产车间等强制措施。
  几乎与此同时,县委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县环保局对事件的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一把手”县长认真部署,“一把手”县委书记提出了8条要求。县政府启动了对被污染的柘塘新河河道的环境整治。随后,县政府紧急部署对全县工业企业、三产排污单位开展拉网式的排查,要求以此次事件为契机,彻底查清环境污染隐患,对存在的环境问题立即进行限期治理、限期整改,对逾期不达标的,坚决予以关闭。
  这一系列工作都是在央视曝光之后短短几个小时内完成的,动作不可谓不快,效率不可谓不高。尽管曝光当天是休息日,党政主要领导仍立即组织人员调查、开会听取汇报、研究治理措施,环保部门仍立即派出人员对违法排污企业采取了坚决果断的措施。
  这真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党委、政府闻风而动,把舆论监督作为惩治违法排污企业、解决突出环境问题的重要推动力,然而,转念一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和政府有关部门为什么非要等到媒体公开曝光了才采取整治措施?
  要说不知道情况,似乎说不通。企业违法排污,河道被污染,不是谁说藏就可以藏起来的。更何况,央视报道之前的好长时间里,当地群众曾一而再、再而三地向政府许多部门投诉、举报过。但为什么就不去认真调查、动真格地整治呢?
  时下,在许多地方都有一个怪现象,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群众三番五次举报、反映的问题,就是无动于衷。有的虽然也去查了,但只是象征性地走一走,做做样子。一些地方群众越级上访,还常常遭遇截访。一些爱反映问题的群众还往往被视为“刁民”、“社会不稳定因素”。这就导致了一些群众对当地政府的不信任,转而寻求媒体的关注与支持。实践证明,这一招还真灵!媒体一曝光,领导就“重视”;领导一重视,问题很快就能得到解决。
  “不怕内部通报,就怕公开曝光”、“不怕信访举报,就怕媒体报道”。这几乎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对媒体曝光的问题,各地几乎都是“高度重视”的。但是,如此重视的背后,往往并不是真心实意地查处与解决问题,而是为了“保全面子”、“挽回影响”,是不得已而采取的一种危机公关手段。
  补牢何待亡羊时,整治何须曝光日。胸怀对民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对群众信访投诉件件认真对待,对举报的违法排污企业绝不轻易放过,把工夫做在平时,把环境问题解决在萌芽,让媒体无“光”可曝,既搞好了民生的“里子”,又成全了领导的“面子”,不是更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