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2021-12-24 16:29浏览次数:

在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  赵克志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中央和省经济工作会议及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总结2008年主要工作,深入分析环保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研究部署2009年工作任务。省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罗省长专门作出重要批示,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全力抓好落实。
一、关于2008年环境保护工作
  2008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部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应对国内外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和严峻挑战,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全省经济总体呈现“增长较快、价格回稳、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格局。预计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将突破3万亿元,增长12.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500美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7110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731亿元,分别增长27.2%和22.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8650元和7300元,分别增长13.9%和11.3%。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各地、各部门坚持环保优先方针,全力打好污染减排、太湖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攻坚战,环境保护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可以概括为“五个进一步”:
  (一)治污减排能力进一步增强。坚持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三管齐下”,建立健全污染减排的倒逼、约束和激励机制,完成1340个重点减排项目。累计关闭4326家小化工,提前完成三年整治目标。全省城镇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81万吨,新建污水收集网4340公里,统调电厂燃煤机组脱硫设施基本建成。经过三年来的努力,县以上城市污水处理能力从每日485万吨提高到747.8万吨,增长54%;脱硫机组从1165万千瓦提高到4900万千瓦,增长3倍多。COD和SO2削减量预计完成“十一五”减排目标的71%和82.7%,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超半。
  (二)太湖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省委、省政府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将太湖治理列为10件实事之首,全面实施太湖水污染防治条例和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突出抓好五个方面工作:一是突出保障饮水安全。累计打捞蓝藻60万吨,是2007年的3倍多;调引长江水20亿立方米,其中9亿立方米入太湖,促进了湖体水质改善。无锡、苏州等市均建成第二水源,实现“双源供水、双重保障”。二是突出控源截污。153个城镇污水处理项目开工建设,131座污水处理厂开展除磷脱氮改造,完成首批6大行业1174家企业的提标改造,拆除围网养殖24.85万亩。三是突出铁腕治污。先后开展11轮专项执法行动,对315家和369家企业分别实施停产整治和限产限排。15个省级挂牌督办案件全部整改到位。四是突出主要入湖河流综合整治。建立“双河长制”,15条主要入湖河流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完成,漕桥河整治示范工程先行展开。五是突出生态清淤。贡湖、竺山湖等重点湖区完成清淤土方600多万立方米。经过努力,太湖水质总体好于2007年,实现了“两个确保”。同时,大力推进淮河流域暨南水北调治污工作,狠抓重点断面水质达标。认真落实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9个国家重点考核城市的19个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
  (三)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把加强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全省新建“一池三改”户用沼气池8万多处、无害化卫生户厕90.8万座、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治理工程820处。大力开展乡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已有40个县(市、区)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四级转运处理机制。加大各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力度。实施山体保护和工矿废弃地复绿工程,开山采石禁采面积扩大23%。大力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面积163.4万亩、城市绿地5000多公顷。良好生态创建活动成果丰硕,国家生态市增加到5个。
  (四)环境监管水平进一步提高。切实加强项目和规划环评工作,完成136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的区域环评,1112个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被否决,沿海开发等重点规划环评取得重要突破。坚持环保工作齐抓共管,部门密切配合,连续第6年开展环保专项行动,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各级环保部门还进一步转变执法理念,建立领导带案下访、企业环保联络员、企业环境信用修复等制度,将环境执法与做好服务有机结合,与改进作风紧密挂钩。
  (五)环保改革创新进一步深化。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探索建立省直接对县的环境管理体制,推动执法重心下移,提高行政管理效率。深化环境价格改革,对重污染行业的污水处理收费实行差别价格政策,在太湖流域征收污水处理单位氨氮、总磷超标排污费,扩大脱硫电价补贴范围,切实发挥价格杠杆在污染防治中的调节作用。积极推进环保制度创新,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环境资源区域补偿等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
  这些成绩来之不易,是各地、各部门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大力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环保工作者的智慧和汗水。工作中,我们更加注重加强和改善对环保工作的组织领导,省委、省政府召开多个专题会议对环保工作进行部署,调整充实了省环境保护委员会,成立了正厅级的太湖水污染防治委员会办公室;更加注重完善环保多元投入机制,全社会和省级财政环保投入分别达847亿和90.8亿,同比增长20%和98.4%,省财政投入太湖治理的专项资金就达到19亿元,带动地方投资120亿元;更加注重环保体制机制创新,完善环境价格体系,推进生态环境补偿,扩大县级环境管理权限,出台多个促进科学发展的政策文件,党委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局面日益形成;更加注重环保能力建设,建成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全省排放总量80%以上的废水和废气得到有效监控,三个环保督查中心形成监察能力;更加注重环境保护合作,长三角环保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与新加坡等国的环保合作取得积极进展。对于去年的工作和成绩,省委、省政府是充分肯定的。我谨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在座的同志,并通过你们向全省奋战在环保战线上的干部职工表示衷心感谢和诚挚问候!
二、准确把握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环境形势与经济形势是紧密相连的。这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力强、波及范围广,历史罕见,对经济尤其是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不断加深。最近一段时间,国际组织普遍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主要经济体发展前景不容乐观。从国内情况看,经济下行趋势日趋明显,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的难度进一步加大。今年可能是我国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形势同样十分严峻。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做好今年环保工作,首先需要我们冷静地面对“三个压力”:一是污染项目反弹的压力。为了保增长,不排除一些地方会做出降低门槛、牺牲环境的短视行为,部分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可能借扩大内需之名蒙混过关,环保准入作为首道“防线”,将面临严峻考验。二是执法监管的压力。在市场需求持续减弱、企业经营普遍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一些企业为了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可能铤而走险,偷排、直排或不正常运行治污设施,环境监管的难度必然加大,影响环境安全的因素可能增多。三是环境信访的压力。经济增长放缓将会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因素,环境问题也有可能引发群众不满,甚至成为群体性事件的“导火索”。必须更加重视环境信访工作,认真解决群众身边的突出环境问题,全力维护社会稳定。
  压力可以转化为动力,挑战同样会带来机遇。越是在困难的时候,越要看到做好环保工作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越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努力在保增长中实现科学发展。我们的信心,一是来自全社会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近年来,全社会对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省委、省政府把环保优先确定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先后出台一系列指导性政策文件,通过强化工作、利益和考核导向,把环境保护的要求进一步具体化。各地、各部门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工作力度和投入强度都是前所未有的。特别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改善环境质量的要求更加迫切,支持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环保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后退,否则政策不允许,群众不答应。二是来自全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面临的重大机遇。外部经济环境压力加大,市场刚性需求减弱,优胜劣汰竞争加剧,必将倒逼落后产能加速退出市场,倒逼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引进更新技术设备,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我们要善于借助外力,充分用好环保等各种调控手段,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三是来自扩大内需政策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拉动作用。这一轮扩大内需区别以往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国家和省都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作为投资重点。到2010年,中央拟投入1.18万亿元,带动社会总投资4万亿元,其中环保投资将达到3500亿元,我省新增环保投资也将达到370亿元。各地要抢抓机遇,大力促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节能减排、重点流域治理等环保重点任务的完成。四是来自改革开放30年来打下的坚实基础。改革开放30年来的发展,江苏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和技术基础,为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加快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必要支撑;江苏市场化程度较高,在全国较早开展环境资源价格改革,为运用市场手段解决治污难题创造了有利条件;江苏环境法制和监管体系不断健全,为抵御环境风险提供了有力保证。
  对于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是非常明确的。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建立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加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之上。温家宝总理指出,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关键之年,困难再大,也绝不能放松节能减排的标准和要求。梁保华书记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反复强调,要处理好当前和长远的关系,不能为短期利益而牺牲长期利益,不能用老办法来解决新问题,不能再为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发展方式“埋单”。罗志军省长要求各地把节能减排作为硬约束、硬任务,做到工作力度不减、要求不降、措施不松。这些要求,为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确立了指导原则,指明了努力方向。
  各地、各部门要把思想和行动坚决统一到中央对环保工作的总体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对环境保护形势的科学判断上来。工作中要坚持“三个毫不动摇”:一是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丝毫不能动摇;二是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实现重点流域治理目标的决心丝毫不能动摇;三是提高环境监管水平、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的要求丝毫不能动摇。当前,尤其要正确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保增长还要重质量,保当前更要重长远,切实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完成各项环保任务,努力实现既保持增长又提高质量的双重目标。
三、扎实做好今年环境保护的重点工作
  今年是建国60周年,也是实现“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环保工作总的要求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落实环保优先方针,努力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实效性,着力加大污染减排力度,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治理,着力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着力实施沿海环境综合整治,着力加强农村环境保护,着力深化环保改革创新,不断加快生态省建设步伐,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为发展腾出更多的环境容量,为百姓创造更好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落实上述总的要求,要紧紧围绕“一个大局”。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是保增长、促发展,这是全省工作的大局。环保部门一定要强化大局观念,迎难而上,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在保增长、促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要切实强化“两项职能”。在强化服务职能上,要把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服务的核心内容,把扶持重大项目作为服务的重要措施,对拉动内需作用大、符合环保条件的项目,必须优先分配总量指标,加快审批速度,开辟“绿色通道”。在强化监管职能上,要坚决防止高耗能、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重新抬头,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再大的项目也要挡住,再高的回报也要舍弃,充分发挥环保“防火墙”的作用。要坚决防止发生重大污染事故,切实保障环境安全,对偷排直排、未批先建等恶意违法行为,必须严厉打击。要积极推进“三个结合”。一是把落实扩大内需政策与环境保护工程建设结合起来。省委、省政府在《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决定》中,提出实施节能改造、减排治污、太湖水污染治理、循环经济示范、全社会节能减排系统等重点工程,这些都是扩大内需政策大力支持的。要切实做好项目筛选、资金配套和绩效评估等工作,推进这些工程尽早发挥效益,实现扩大内需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双赢。二是把改善环境质量与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环境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改善民生的重要指标。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提高群众对环境质量的满意度。在今年这样特殊的环境下,我们更要妥善处置各类环境矛盾和纠纷,努力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三是把发挥环保部门作用与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党委、政府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环保工作体制。环保部门要强化环境统一监督管理的法定职能,省各有关部门,特别是环境保护委员会成员单位,必须认真履行环保职责,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密切协作,努力增强环保工作的整体合力。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充分挖潜提效,确保实现年度减排目标。由于经济增速放缓,能源消耗可能下降,客观上会减少污染增量,减轻一部分压力。但也要看到,我省城市污水处理率已达84%,大机组脱硫也基本完成,减排空间越来越小,稍有懈怠,就可能实现不了减排目标。从前3年的经验看,完成减排任务的关键在于落实具体项目。各地要制订详实的减排计划,排出实实在在的减排项目,确保COD和SO2排放总量分别削减3%和2.2%的年度减排目标顺利完成。要着重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挖潜找项目。今年COD的减排潜力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快城镇污水处理厂建设,潜力在“乡镇”。在继续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的同时,大力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今年,太湖流域所有建制镇都要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已撤销合并的老镇区也要加快建设;苏中苏北有条件的乡镇特别是工业集中镇要抓紧启动建设,确保城镇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二是加快污水管网配套,潜力在“接管”。截至去年底,县以上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已接近800万吨,但实际处理量远没有达到,主要是管网建设滞后。各地一定要把管网配套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想方设法提高污水截流和收集能力,今年新增管网长度要达到2000公里。三是加快企业污水深度处理,潜力在“回用”。重点在印染、冶金等几个耗水、排放量大的行业,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和政策资金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开展污水深度处理,逐步提高中水回用比例。挖掘SO2的减排潜力,关键要提高已建设施的脱硫综合效率,如果今年效率比去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减排1.2万吨,相当可观。同时,加快实施一批钢铁烧结机等非火电行业的烟气脱硫工程,进一步扩展减排空间。要落实好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名单公告制度,今年力争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小火电机组关闭任务,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300万吨。
  第二,严格管项目。要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把重点减排项目落实到具体地区、部门和单位,将任务和责任挂钩对应,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谁的责任。要在精细管理上下功夫。完善重点减排项目月度报告制度,按月调度,跟踪督查;建立完备的减排资料台账,做到一项一档,有据可查;切实加强污水处理厂等重点源的日常监管,确保在线自动监控装置联网有效监控,确保已建治污项目正常运行,稳定发挥减排效益。要在严格考核上下功夫。在国家年度考核之前,省里要组织“预考”,力争提前发现问题,提前解决问题。考核结果由省政府办公厅通报各市。同时,要超前做好减排项目的储备,省里要调控掌握一部分通过减排获得的排污总量指标,保证重点项目供给。
  要把污染减排拓宽到社会的各个领域,贯穿于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每一个环节。深入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启动第二批60家省级循环经济试点,完成500家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任务。深入推进节能改造工程,组织实施540项节能改造项目,在500家重点能耗企业开展能源审计。深入推进全社会节能减排系统工程,切实抓好建筑和运输节能,大力推广绿色照明,积极开展节水型城市、社区和企业(单位)创建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机关,提高可再生以及节能、环境标志产品的政府采购比重。
  (二)全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保障群众饮用水安全。太湖水污染治理是我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工程。去年,太湖总体水质有所好转,主要依靠大家的不懈努力,同时与湖体水位较高、平均气温较低和雨量偏多也有一定关系。目前,湖体富营养状态指数仍在中度与轻度之间波动,总磷、总氮浓度还处在较高水平,切不可掉以轻心。今年,要按照国务院总体方案要求,认真落实省太湖水环境治理实施方案,努力实现“两个确保、三个下降”:确保饮用水安全,确保湖体水质有所改善,主要入湖河流水质全年月均值劣于Ⅴ类的数量下降到20%以下,主要污染物入湖总量同比下降5%,湖体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同比下降到60左右。重点抓好五项工作:一是加快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去年,我们花了很大精力编制主要入湖河流整治规划,今年主要是抓落实。按照“双河长制”要求,省级层面河长要加强督促检查,地方河长必须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抓紧实施,务求实效。武宜运河、苏南运河、滆湖、长荡湖的整治规划也要在上半年完成并组织实施。省扩大内需环保新增资金和太湖治理专项资金都要向小流域整治倾斜。二是继续狠抓控源截污。严格执行国家特别排放限值,开展新一轮企业提标改造工作,加快完成168家污水处理厂的除磷脱氮改造。东太湖、滆湖等湖泊的围网养殖面积要按规划基本压缩到位。加快建设农业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面积力争达到80%。三是抓紧实施调水引流工程。走马塘拓浚工程要完成26公里、450万方土方的河道开挖,力争年内开工建设新沟河,加快新孟河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尽快完成常熟枢纽泵站除险加固改造工程,确保如期调水。四是大力推进生态清淤和修复。抓紧总结竺山湖清淤试验工程的经验,加大尾水处理、淤泥固结和资源化利用等技术推广应用,明年4月底前,确保完成16平方公里、572万立方米的清淤任务。高度重视环湖生态圈建设,年内基本建成3大类10项湿地工程,封育造林15万亩。五是着力完善太湖水环境自动监控系统。按照世界先进标准,建成200个自动监测站,启用太湖流域水环境信息共享平台,启动太湖水质监测中心站建设。同时,蓝藻打捞、调水引流、应急监测等各项蓝藻防控和应急工作丝毫不能放松,尤其要加强“湖泛”的预警和应急处置,减少发生几率,减轻污染危害。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步伐的加快,全面实施淮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工程越来越重要,越来越紧迫。要认真落实淮河流域“十一五”水污染防治实施计划和南水北调东线控制单元治污方案,今年45个国家考核断面达标率要保持在80%以上,两个省界断面必须实现稳定达标。工作中,要致力于“两个提高”:一是提高重点治污工程完成率。年内确保完成112项治污工程,力争所有治污项目全部开工,完成率过半。56项重点断面水质达标工程也要在上半年完成。二是提高重点断面水质达标率。对奎河、沛沿河、复兴河等重点河流,进行更为彻底的综合整治,确保两个省界断面水质持续改善,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实施洪泽湖、骆马湖水环境治理规划,组织有关地区对湖库周边污染进行有效整治。111个县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关系到4000万群众的饮水安全,要按照新划定的保护区范围,确保年内完成一、二级保护区污染隐患整治。全面开展农村饮用水源地环境调查和评估,加快区域供水步伐,分步实施综合整治。制订实施城市内河生态修复和消除黑臭计划,逐步恢复内河生态和景观功能。到2010年,城市主要河道要全面消除黑臭。
  (三)以治理机动车和扬尘污染为重点,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改善。这几年,我们在大气环境治理上下了不少功夫,空气质量总体有所改善,但不少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仍然超标,霾天气增多。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淘汰小锅炉,目前城市工业粉尘和烟尘污染基本得到控制,取而代之的是日益严重的机动车和扬尘污染。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必须突出重点。一要加强新车准入。严格执行机动车尾气排放国Ⅲ标准,有条件的地区可提前实施国Ⅳ标准,对不符合标准的车辆停止办理注册登记手续。二要加强尾气检测。环保和公安部门要紧密配合,普及应用“简易工况”检测法,对达不到排放限值的机动车不予通过年检。三要加强分类管理。推行机动车环保标志分类管理制度,对污染较重车辆采取限制行驶区域、时间等管制措施。开展公交车尾气达标排放专项整治,有条件的地区要加快实施公交车和出租车油改气。四要加强扬尘控制。推进建筑工地扬尘排污收费试点,在工地围挡、渣土运输等方面制订更加严格的防尘控尘措施。结合中水利用,对城市道路实施高压冲洗,提高降尘效果。五要加强监测预警。启动霾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提高预测预报能力。加强大气复合污染成因研究,有针对地制订治理措施。
  (四)全面启动沿海地区环境综合整治,推动沿海开发战略顺利实施。沿海开发事关江苏发展大局,已上升为国家战略。保护好沿海生态环境,是实施沿海开发战略的生命线和高压线。去年,环保厅组织专家开展了沿海环境容量研究,基本结论是:沿海陆域的环境容量基本饱和,沿岸海域还有一定容量,离岸海域拥有较大容量。这就要求我们在合理利用沿海环境资源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综合整治,提高沿海地区的环境承载力,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达标率必须保持在70%以上。一是抓紧完成沿海开发规划环评工作。按照海洋功能定位,使生态环境因素提前和系统地进入决策层面,科学指导沿海开发的产业规划和项目布局。二是加快改善主要入海河流水质。抓紧编制实施12条主要入海河流的综合整治规划,积极推行“河长制”,综合治理小流域的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强化新沂河、淮河入海水道等排海尾水通道的环境管理,制定跨地区的污染防治措施。三是开展沿海化工园区集中整治。按照控制数量、提升档次的要求,进一步优化沿海化工园区布局。突出抓好园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污染监控和风险防范体系,对达不到要求的,坚决实施“园区限批”。四是构建“四纵五横多节点”的生态廊道。科学谨慎地确定滩涂围垦规模,重点加强自然保护区和滩涂湿地保护。大力推进沿海生态防护林建设。同时,严格沿海地区的环境准入,防止产业转移中的污染转移。合理划定沿海排放区,充分利用离岸海域容量,鼓励建设符合国家规范和标准的深海排放工程。
  (五)深入推进农村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我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启动较早,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环境污染仍然相当严重,一些环境问题成为危害农民健康和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必须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今年除了按计划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县乡河道疏浚、卫生改厕等工作外,要着重在四个问题的解决上实现新突破。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问题。按照“先试点后选择、先示范后推广”的思路,因地制宜推广分散式污水处理技术,注重运用生态净化的处理方法。省有关部门要精心组织,每个市县都要积极试点,建设一批经济适用、可供推广的示范工程,逐步提高处理率。二是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问题。根据国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各市县要于今年6月底前划定禁养、控养和适养区域,报省农林厅和环保厅备案,首先解决合理布局的问题。要立足种养平衡和粪便综合利用,深入开展规模化养殖场污染治理专项行动,一家一家整治,一家一家验收,确保2010年之前,畜禽养殖粪便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基本实现达标排放。三是秸秆污染问题。各级政府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抓紧制订实施秸秆综合利用中长期发展规划,从技术推广、政策资金扶持等各个方面,推动综合利用工作实现质的跨跃,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把秸秆禁烧作为夏秋收获季节环境监察的重点,加强敏感地区巡查,不允许再出现因秸秆焚烧和抛河导致的严重污染事件。四是农村医疗废弃物的安全处置问题。积极推广“镇村收集、县暂存、专业单位安全处置”的模式,力争年内实现乡镇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置,防止混入生活垃圾,产生污染,传播疾病。
  进一步完善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与全省主体功能区划做好衔接,切实把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作为禁止和限制开发区域严格保护起来,守住生态“红线”,维护生态安全。深入开展生态市(县)、环保模范城市等良好生态创建活动,创建成果不但要有上级的肯定,更要获得群众的认同。继续做好绿化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限制开山采石、废弃矿山环境整治、地下水禁采、土壤污染防治等工作,通过积极的修复和建设来重建良好生态。
  (六)继续深化环保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努力增强环保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环保难题、引领环保实践。一是积极推进环保管理体制改革。按照省扩权强县的总体要求,继续完善省直接对县的环境管理体制,做到权力调整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管跟踪到位。进一步发挥三个环保督查中心的作用,不仅要强化执法监管职能,还要对省委、省政府的重大环保部署进行督查,逐步建立富有效率的环保督政体系。认真履行长三角环保合作协议,探索区域环保合作新机制,共建“绿色长三角”。二是完善环境经济政策。深化环境资源价格改革,把污水处理费调整政策择机落实到位。加快制订促进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置的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绿色贸易,引导企业把严格的环保标准贯穿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等各个环节,提高应对“绿色壁垒”的能力。抓紧筹建省排污权交易管理中心,健全排污权有偿分配和交易制度。完善环境资源区域补偿制度,真正把“谁污染、谁付费,谁破坏、谁补偿”的要求落到实处。三是提高环保考核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为了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我们正在对小康环保考核办法作进一步修改,增设环保考核监察系数,增加公众满意率指标,目的是提高考核质量和水平,体现以人为本、突出民生改善的要求。目前,苏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已取得决定性成果,要加快制订基本现代化的环保考核指标,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促进苏南地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四是增强科技创新的支撑力。推动环境科技协作和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有效整合环境科技力量。积极开展环保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加强适用技术推广,精心组织实施国家重大水专项。加强国际环保合作,积极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和管理经验,特别是新加坡、日本等与江苏省情相近国家的治污技术。加大政策扶持,大力发展环保装备、环境服务等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今年工作的新形势,对环保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要切实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各级政府要把环保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责任制。要定期向各级人大、政协报告或通报工作情况,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要提高环境执法监管水平。继续开展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加强污染源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完善重点污染源数据库和地理信息系统。改善应急管理,认真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和隐患排查工作,加强应急实战演练。高度重视化工废渣、垃圾渗滤液等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置,加快建设省级危险废物暂存库。加大核电环境和核技术利用安全的监管力度,确保核与辐射安全万无一失。今年,各级环保监察和监测标准化建设必须达到国家新标准,各项环保能力投入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启动全省环境自动监控二期工程建设。要着力加强环保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素质的环保人才,深入开展环保业务系统培训和大比武活动,着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大力推广淮安等市加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的做法,增强农村环境监管力量。各级环保工作者要坚持原则、勇于执法、敢于碰硬、清正廉洁,做保护环境的忠诚卫士。注重发挥各级环保行风监督员的作用,不断改进环保队伍的作风。要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人民群众是环境保护的主体力量。要把环境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和媒体宣传规划中,让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使环境保护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进一步推进环境信息公开,让群众知道自己呼吸的空气质量如何,喝的水是否符合标准,切实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做好今年的环保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一定要把环保优先方针一以贯之地坚持和落实到位,努力适应宏观经济形势的新变化,努力顺应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盼,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推进环保事业新进步,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更大贡献。(2009年1月18日)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