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基础 狠抓落实 努力开创“十一五”环保工作新局面 ——在全省环保局长暨纪检组长会议上的讲话 姚晓晴

发布时间:2021-12-24 16:42浏览次数:

  一、2006年工作的简要回顾
  2006年,江苏环保事业经历了一个不平凡的“十一五”开局之年。在这一年中,全省环保系统的同志们紧紧围绕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紧紧围绕落实全省环保大会精神,以富有成效的创新和实践,促进了江苏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了小康社会建设,为完成生态省建设任务和“十一五”环保目标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环保优先方针得到新体现。围绕贯彻国务院《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全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了《关于坚持环保优先促进科学发展的意见》和《关于推进环境保护工作的若干政策措施》,确定了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的具体措施。这次大会不仅全面部署了“十一五”全省环保工作的主要目标和任务,而且在加强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一是科学阐述了环保优先方针的内涵,提出了落实环保优先方针的十个基本原则。二是切实把环境保护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手段,提出了“一关四提高”的具体措施,即关闭淘汰污染严重的企业和项目,提高建设项目环保准入门槛,提高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提高排污收费,提高治污奖励。三是较为完整地提出了环境价格体系的概念,以“排污者付费,治理者受益”为原则,更加强调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来解决环境问题。四是大幅增加各级财政环保投入,加强环保机构和队伍建设。省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从3000万增加到3亿,省级环保奖励资金从100万增加到500万。决定成立省级环境应急与事故调查中心和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13个省辖市相继召开了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出台了相关文件,淮安、宿迁等市还分解落实了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各地共落实环境保护专项资金2.8亿元左右,奖励资金超过1000万元。如无锡市、苏州市都将环保专项资金调整到8000万,常州市和南京市、南通市分别提高到5000万和3000万,宜兴市增加到2000万,增长近10倍。
  2、排污总量削减取得新进展。省政府和各市签订了“十一五”期间COD和SO2削减目标责任书,将COD、SO2分别削减15.1%、18%的指标层层分解到市、县和重点排污单位,狠抓措施落实。一是组织各地编制和实施总量削减的具体方案。二是加快实施总量减排重点工程。2006年,全省新扩建21座污水处理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超过100万吨/日。国家要求江苏必须完成的16个脱硫项目全部建成。三是突出抓好化工、印染、造纸等重点行业的总量减排工作。全面开展化工生产企业污染整治行动,制订出台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关闭淘汰了一批污染严重的化工企业。太湖流域全面实现印染企业一级达标排放,苏中、苏北地区也有45家印染企业实现升级达标,减排COD 1500吨。四是对全省1382个新开工项目进行清理,对未批先建、越权审批以及违反“三同时”的项目组织清查,控制污染排放的增量。据初步测算,2006年我省COD排放量削减2.9万吨,削减率3%;SO2排放量削减4.9万吨,削减率3.6%,完成年度削减任务。
  3、水环境综合整治获得新成效。狠抓“十五”重点流域污染防治项目的扫尾工作。太湖流域9类176项水污染防治工程已完成158项,完成率90%,较2005年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淮河流域80个重点治污工程完成52项,完成率65%,较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南水北调东线的102项治污工程,已完成78项,完成率76%,水质达标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较2005年稳中有升。组织编制全省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全面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专项整治。2006年,全省共取缔关闭了208个不合格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查处威胁饮用水源地安全的排污企业1191家。全省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依法审批率已从23%上升到72%,保护区分级划定率从30%上升到73%,规范树立标志率从23%上升到76%,基本完成日供水量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的污染源清理工作。
  4、生态保护和建设迈上新台阶。组织编制完成《全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制订全省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在1000个村开展了以“六清六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工作。建立国家级泗洪洪泽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全省各类自然保护区已达38个,面积86万公顷。完成了全省物种资源第一阶段和农村地表水水质状况调查,扬州等6个国家级生态环境监察试点整体通过验收。全省建成的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生态示范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国家环境友好企业分别达到17个、57个、64个和10个,总数占到全国的1/4、1/6、1/6和1/4左右。泰州等4市通过“创模”国家验收,徐州有望建成苏北第一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盐城所辖县(市、区)在苏北率先全部建成全国生态示范区。全省已有5家单位被批准开展创建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试点,6家单位获得ISO14000国家示范区称号。常熟、昆山、张家港、江阴4市获得首批国家生态市称号,沿江地区建成全国最大的环保模范城市群、生态示范区群和较为密集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5、环境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配合省委组织部首次开展市县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环保实绩考核,加强各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的考核工作,引导各级领导干部落实科学发展观。与物价部门共同研究制定COD和SO2排污权初始价格,积极做好开征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和提高COD、SO2排污费征收标准的有关准备工作。13个省辖市和30个县(市、区)环保部门成立了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机构,新增行政和事业人员编制75名。基本完成省内射线装置普查,省管辐射工作单位监督检查率达100%,连云港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控系统稳定运行。镇江市在全省率先编制了辐射环境监测方案和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组织开展全省危险废物专项申报登记,严格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着力提高固体废物管理水平。编制水处理污泥处置技术指南,大力推广无锡、常州、苏州等地的污泥处理经验,连云港等市还编制了污泥治理专项规划。建成一批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工程,全省县及县以上医疗卫生机构产生的废弃物基本做到安全处置。加大力度推进污染治理设施社会化运营,全省已有80家企业获得运营资质。进一步发动公众参与,持续推进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全省共有11215家企业实施环境行为信息公开,数量较2005年增加40%。积极开展政府环境信息公开、“环境保护圆桌对话”等试点工作,帮助公众获得更多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6、环境执法呈现新特点。连续第四年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7万多人次,检查企业近8万厂次,立案查处2327家环境违法企业,已结案1328个,切实解决了一批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对1482家企业开展环境风险排查,妥善处置68起环境突发性事件,确保全省环境安全。2006年,全省环境执法呈现五个新特点:一是加大与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获得了更有力的支持。二是加大挂牌督办力度。全省共挂牌督办了1243件环境问题,尤其省里公布十大挂牌督办的重点环境问题后,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整改力度明显加大,整改效果明显增强。三是实施了一批强化环境执法的新办法。省厅建立重点污染源“飞行检查”制度;泰州市通过实施环境信访听证制度,较好地解决了一批重大、疑难的环境信访问题,得到国家环保总局和省纪委、省监察厅的充分肯定。四是处罚力度明显加大。全省环保行政罚款额达1.3亿元,较2005年增加了1倍。五是更加注重提升执法队伍素质。举办了首届环境监察业务大比武,掀起了一股学业务、练本领的热潮。
  7、环保能力和队伍建设有了新突破。成立编制为25人的省环境应急和事故调查中心。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总量及特殊污染物排放情况“说得清”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基本摸清了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水质状况,集中式饮用水源和土壤有机污染物调查全面启动。投资1.1亿元和5800万元建设全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和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迁址扩建及配套实验楼。争取中央环境保护有关资金6445万用于环保监测能力、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安排省级污染防治专项资金750万专门支持苏北地区环保能力建设。13个省辖市均建成工业污染源监控中心并投入使用,覆盖省域的工业污染源监控网络初步形成。完成环境监测标准化建设的后评估工作,积极推进环境监测、监察、宣教、信息现代化建设试点。“工业污染源有机毒物治理技术及资源化”等一批科技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006年,全省排污费征收额预计达到13亿元,再创历史新高。切实加强全省环保系统的党风廉政建设,分解落实“333”工程并建立考核责任机制。举办全省环保系统“清风颂”文艺演出,表彰一批勤政廉政好干部,努力构建环保系统的反腐惩防体系。广泛开展“城乡结对、共建文明村”、“诚信建设看窗口”等系列文明创建活动,深化行风建设,不断巩固文明行业创建的成果。
  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凝聚着全省环保系统干部职工,尤其是基层同志的艰辛努力,值得充分肯定。但我们也必须客观而清醒地认识到,江苏的环境保护总体上还处在环境污染的高峰期,环境违法行为的频发期,公众环境维权的觉醒期,所以我们的工作还异常的繁重和艰辛。同时还要看到,全省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还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一些地方的领导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科学的发展观,削减排污总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各地落实环保大会精神和执行政策的情况还不平衡,老百姓对我们的环境质量和环境执法还不满意;环保部门仍然沿用着粗放的环境管理模式,环保队伍中还出现了个别腐败分子。这些问题都需要全省环保干部职工以更大的决心、更严的管理、更实的作风,不断开拓创新,扎实努力工作,逐步加以解决。
  二、2007年的主要工作任务
  以国务院出台《决定》和召开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为标志,我国的环保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全国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真正进入国家战略的层面;环境保护目标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指标;环境保护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要把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作为“四个着力”之一,把“以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切入点,积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列为明年八项重点工作之一,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好”中求“快”,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思路将更重视发展质量和效益,意味着环境保护工作已完全融入了经济发展的全局,成为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切入点、支撑点和关键点。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落实,环保工作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孕育着历史性的转变。
  从我省看,环保优先方针列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环境质量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一票否决”指标。在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生态建设达到新水平,环境优美宜于人居位于全国领先行列”写入了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对江苏环境保护在全国的位置做了进一步定位。面对新的形势、新的要求、新的坐标,我们各级环保部门的领导和同志们一定要认清当前形势,明确工作思路,增强工作信心。
  2007年全省环保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和全省环保大会精神,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保优先方针,紧紧围绕“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总体目标,加快生态省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坚持以削减排污总量为手段,以环保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狠抓污染减排措施落实,狠抓基础环境管理,狠抓基层环境执法,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完成年度环保任务。
  2007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七项重点工作。
  1、落实以全省环保大会精神为重点的各项措施。一次会议、一个文件贯彻落实的最佳时期一般只有1-2年。毋庸置疑,2007年是落实全省环保大会精神最为关键的一年。机遇不容错过,时间弥足珍贵。2007年,全省环保工作都要紧紧围绕落实全省环保大会精神来展开。一是进一步做好落实环保大会精神的任务细化和分解工作,建立责任、督办和检查机制。二是抓好县(市、区)的贯彻落实工作,确保环保大会精神一贯到底。2007年二季度之前,全省所有县(市、区)都要按照“与省里同等重视、同规格开会、同比例投入”的要求,召开环境保护会议,出台相关文件,明确投入数额。各省辖市要做好督促和指导工作。三是协助省政府召开生态省建设工作会议,对生态省建设的年度任务和重点工程进行分解,完善生态省建设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四是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考核办法,对2007年要达到全面小康目标的市县给予重点指导和帮助。
  2、抓好以完成COD、SO2削减目标为重点的总量控制工作。2007年,我省主要污染物削减目标是:全省COD排放量比2005年再削减3%,控制在90.86万吨;SO2排放量比2005年再削减3.6%,控制在127.45万吨。虽然2007年全省排污总量削减工作有了一个良好开局,但完成“十一五”的削减任务仍然相当艰巨。要按照“控制增量,削减存量”的原则,认真落实总量削减计划,实施总量削减的通报、抽查和“曝光”制度,切实把总量削减任务落实到一个一个的具体项目上,落实在一项一项的具体工作中。
  COD削减的潜力主要还是在生活和工业污染。削减生活污染主要依靠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工程。2007年,要督促各地新建投运一批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能力不低于70万吨/日。同时,配合有关部门加快污水处理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污水收集率。苏南有条件的地区,要开展生活和工业污水的深度处理,建设一批示范工程,提高中水回用率。削减工业污染,关键是要抓住化工、纺织、造纸3大重点行业的污染整治。这3个行业COD的贡献率占到全省工业COD排放量的60%,减排的潜力仍然很大。要按照省政府“关闭、集中、提标、改造”的总体思路,突出抓好化工生产企业污染专项整治,全面实施江苏省《化学工业主要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力争年内化工行业削减COD 8000吨。要确保苏中、苏北地区印染企业全面实现Ⅰ级达标排放,再削减COD 1000吨。要大力推广废纸造纸零排放技术,加快淘汰所有草(棉)浆化学制浆、年产5万吨以下废纸造纸企业或生产线,力争削减COD 5000吨。
  SO2削减的主攻方向仍然是加快火电企业的脱硫工程建设。按照《江苏省“十一五”二氧化硫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要求,2007年要确保9家企业16台机组的脱硫项目建成投运,确保5家企业9台机组的脱硫项目开工建设,新增脱硫能力5.8万吨/年。2007年一季度前要全面完成全省重点火电厂烟气污染物在线自动监测装置的安装、调试和联网工作,实施有效监控。要继续推进城市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组织二氧化硫和酸雨“两控区”内县级以上城市划定禁燃区,优化燃料结构,推进集中供热,加快淘汰燃煤小锅炉。要高度重视机动车尾气治理,鼓励大中型城市率先实施国Ⅲ标准。
  3、开展以南水北调东线治污为重点的流域水环境治理。2007年,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工程就要通水,治污工作必将再度成为国家反复督查的重点,社会广泛关注的焦点。要抓紧落实南水北调东线江苏段14个控制单元的治污方案,进一步巩固提高工业点源的治理效果,督促各地抓紧完成各项综合整治工程,配合有关部门用好25亿元的南水北调治污基金和1.35亿元的污水管网建设专项资金,确保2007年江苏境内输水干线及出省水质持续、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淮河流域要按照《江苏省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目标责任书》的要求,完成90%的重点治污工程,确保淮河干流、33条主要支流和4个省界断面水质进一步好转。太湖流域要继续狠抓漕桥河、太滆运河等主要出入湖河流的综合治理,支持常州开展滆湖环境综合整治,全面启动梅梁湖清淤,督促所有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采用除磷脱氮工艺,朝着“十一五”的水质目标努力。长江流域主要抓好南京金川河、镇江运粮河、泰州十圩港等入江支流的水环境综合整治,牢牢管住沿江各类工业园区和入江排污口,着手治理一些面积较大的岸边污染带。要始终把保护饮用水源作为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2007年,组织各地编制完成并实施饮用水源保护规划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进一步规范饮用水源地管理。完成119个日供水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的污染整治工作,并组织验收。对119个日供水1万吨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实施每月监测,水质情况定期通报,接受社会的监督。此外,对面广量大的小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各地也要实施监管,加强整治。
  4、推动以“六清六建”为重点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2007年年初,省政府将总结宿迁经验,召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对“十一五”农村环保工作进行全面部署。我们要认真落实会议精神,切实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进农村环保工作的主要抓手和突破口,推动农村环保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2007年,按照“六清六建”和“三清一绿”的要求,重点抓好200个示范村的综合整治任务,重点做好三件事。一是切实履行组织协调的职责。做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及其年度任务的分解落实,配合党委、政府对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二是建立农村地表水环境和“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例行监测制度,并组织力量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乡镇生活污水处理、乡村河道疏浚整治、改厕等重点治理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综合环境评估,配合和指导其他部门共同做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三是加强对乡镇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努力推动分散在村庄的企业逐步向各类工业园区和工业集中区集中,实施污染集中控制、集中处理、集中监管,提高污染防治水平。切实加强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整治,配合有关部门完成150家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资源化工程,力争削减COD 1万吨左右。省厅将从全省污染防治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采用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各地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5、加快以良好生态创建活动为重点的生态省细胞工程建设。组织实施《江苏省重要生态功能区划》,作为我省自然生态保护管理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对全省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护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建立自然保护区的升降级和撤销制度,着力解决建而不管,管而不力的问题。重点建设盐城国家珍禽和泗洪洪泽湖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示范工程。继续开展生态市、环保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以及环境友好企业、绿色社区等不同层次的良好生态创建活动,稳步推进生态省建设。2007年,争取再建成4个国家环保模范城市、6个全国生态示范区、10个全国环境优美乡镇、10个国家生态村、5个国家环境友好企业、100个省级绿色社区。重点是力争三个“第一”,即建成全国第一个所有县(市)都获得全国生态示范区称号的省份,苏州市建成第一个国家地级生态市,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建成首批国家生态工业园区。
  6、加强以固废、核与辐射为重点的环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健全省、市、县三级监管网络。全面完成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中的各项任务,全省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要达到90%以上,苏南城市的医疗废弃物安全处置要覆盖到乡镇。规划建立电子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配合有关部门建立覆盖全省的回收体系。推广垃圾渗滤液处理示范技术,加快解决垃圾渗滤液污染问题。督促各地加快建设与污水处理设施相配套的污泥处置设施,探索多元的资源化途径。2007年,全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规范化处理率要达到50%以上。实施全省辐射安全监管能力建设标准,逐步建立省内二级审批、三级监管的工作机制。认真抓好放射源监管的每个环节,各市对辖区内的放射源监管率要达100%,对重点涉源单位的检查每年不少于两次。开展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加强田湾核电站外围辐射环境监控系统的质量管理,完善监测系统软件,提升监测系统功能,确保监测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7、解决群众反映强烈、影响环境安全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规划环评试点工作。2007年,在全面完成国家级、省级开发区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及区域环评的基础上,完成21个开发区的回顾性环评试点工作。组织召开开发区环境管理暨生态工业园区建设工作会议,进一步加大开发区环境监管和建设力度。紧紧围绕年度重点工作,继续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在专项行动中要进一步完善联席会议、案件移送等联合执法机制,团结和发挥各部门的力量。要牢牢盯住一批影响较大的环境问题,实施挂牌督办,公开责任单位,公开解决时限,公开督办部门,公开查处结果,造严打之势,树环保之威,努力给人民群众一个满意的交待。要持之以恒地实施重点污染源“飞行检查”制度,向全社会通报检查结果,扩大影响力,增强威慑力。要继续加大环境违法处罚力度,做到违法必罚、罚必到位,确保全省环保行政罚款额赶上和超过浙江。排污收费征收额继续保持增长。要强化环境信访责任制,定期分析信访形势,推广信访听证制度。对因环保人员失职、渎职或不作为而造成信访问题久拖不决,造成老百姓复访越访的,必须按照《环境保护违法违纪行为处分暂行规定》给予处罚,切实提高群众信访办理的满意率,遏制我省环境信访案件不断增长的势头。实施《全省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全省环境安全隐患单位档案和环境应急专家库,组织环境应急演练,提升环境预警和应急的实战能力。
  三、狠抓“两基一廉”,促进作风转变
  要完成“十一五”年度环保目标,必须进一步弘扬江苏环保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保持队伍的清正廉洁,保持队伍旺盛的创造力和战斗力;必须改变粗放的环境管理模式,强化基础环境管理,强化基层环境执法。所以,省厅将2007年作为江苏环境保护的基础建设年。
  (一)狠抓基础环境管理工作
  1、增强环境科技支撑力。环境保护离不开科技支撑,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环境科技支撑力在任何时候都是环保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之一。2007年,召开全省环保科技大会,出台《关于加强环保科技创新工作的意见》,成立省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委员会,形成最广泛的环保科技统一战线。一是在企业环保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在充分发挥好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创新作用的同时,制订激励政策,激发和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在每年的环保科技专项经费中拿出50%,作为鼓励企业环保技术研发和创新的引导性资金。二是在争取大项目上下功夫。千方百计地争取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重大环保科研专项,借大项目、大投入来促进和带动江苏环保科技水平的飞跃。三是在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上下功夫。只要是好技术,只要有现实的推广应用价值,我们都要通过现场会、推介会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加以推广,确保这些先进适用技术在江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2007年,重点召开废纸造纸废水零排放、有机毒物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等现场会,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治污能力。四是在提高环境科技能力上下功夫。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学会协会、咨询机构的环境科技协作,建立灵活的科技信息采集和共享平台,及时掌握最新的环保科技动态。支持国家和省环保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五是在完善地方环境标准上下功夫。2007年,组织实施《江苏省“十一五”地方环境标准规划》,制订出台机动车简易工况法排气污染物排放限值和发酵行业主要污染物排放标准。
  2、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在审批环节上执行“四个严格”,严格依照国家和省里的宏观产业政策,严格依照重要生态功能区划和区域产业定位及布局,严格依照地区排污总量,严格依照污染集中控制原则,把住污染控制的第一道“闸门”。同时,配合省有关部门抓紧编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出台禁止建设排放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和恶臭气体的项目名录,进一步提高和完善建设项目的环境准入标准。在监管环节上,总的要求是健全“四个机制”,带好“四支”队伍。一要健全“面上督查”机制。采取抽查、互查、暗查等形式,确保年内对全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对越权违法违规审批造成严重后果的环保部门,除责令整改、追究责任外,将依照省政府的有关规定,在其整改期内上收该地区的审批权;二要健全未批先建项目的“先罚后审”机制。对未批先建项目,一律先处罚到位,后进入审批程序,并在环评文件的批复中用专门章节反映其违规违法事实;三要健全“公示通报”机制。对建设项目的受理、审批及环保竣工验收实施全过程公示。对未批先建或违法违规审批的项目在媒体及江苏环保网上进行通报;四是健全“监管协作”机制。完善开发、监察、监测、法规、污控、咨询等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明确责任,互通信息,加强协调,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追究相应部门的责任。同时,抓好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监察队伍建设,切实履行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现场监察职责;建立环保竣工验收的专家咨询队伍,负责在项目环保竣工验收前,对环评批复落实情况进行技术审核,提高验收效率和质量;增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队伍的业务能力,年内对全省所有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人员轮训一次;加大环评队伍的监管力度,在组织半年和年终考核的同时,开展日常抽考,对违法违规的环评机构及时通报全省,并报请国家总局进行处罚。
  3、进一步深化“说得清”工程。启动全国第一次污染源普查工作,结合污染源普查的技术准备,进一步提高我省排污总量测算统计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建立全省水环境功能区例行监测制度和农村环境质量数据库,扩大生态监测试点。按计划继续开展饮用水源、土壤有机污染物以及物种资源调查,确保取得阶段性成效。数据是否准确真实,是环境监测工作的生命线,是环境决策和执法的基石。要高度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管理问题,树立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管理的理念,加强实验室质量控制,加强监测人员的业务培训和上岗考核,杜绝行政干预,坚决不做假账,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信。
  4、完善环境价格体系。逐步建立由排污权初始价格、排污付费价格、治污收费价格和环保服务价格组成的环境价格体系。2007年,要制定出台COD、SO2排放指标初始价格,开展电力行业SO2排污指标初始分配有偿取得和太湖流域COD排污指标初始分配有偿取得试点。同时,鼓励各地开展和深化排污权交易试点,培育排污权交易市场。全面开征城市施工工地扬尘排污费,在全国率先提高COD和SO2排污费征收标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污水处理收费标准调整工作。指导各市出台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收费标准,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提供基础保障。
  5、拓宽公众参与渠道。出台和实施《江苏省环境保护政务公开管理办法》,促进政务公开的制度化、规范化。继续深化企业环境行为信息公开化工作,逐步将企业环境行为信息纳入全省企业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纳入企业社会诚信体系,接受更加广泛的社会监督。继续推广乡镇、街道政府环境信息公开机制,完成常州、盐城、泰州三市的“环境保护圆桌对话”试点,畅通政府、企业、公众的环保交流渠道。认真抓好环保“五五”普法活动,增强全社会的环境法治意识。
  6、加强监管能力建设。组建苏南、苏中、苏北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加强区域环境监管。推广徐州经验,继续推进市辖区、开发区环保机构垂直管理。抓住乡镇机构改革的机遇,落实乡镇环保机构和人员编制,确保有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乡镇环保工作。推广江阴、东海经验,鼓励县级环保部门分片设立基层环保分局,作为县环保局的派出机构。完成全省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处置系统建设,启动全省环境自动监测监控系统二期工程建设。继续加强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建设,2007年力争全省400个重点污染源与环保部门集成联网。出台《省环保厅关于支持苏北环保工作的若干措施》,继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苏北地区环保能力建设。对全省环境监测、监察、宣教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情况进行评估和检查,积极推进现代化建设试点。2007年,启动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示范工程建设,分别培育2-3个环境监测、监察、宣教现代化建设示范典型。
  (二)改进基层环境执法工作
  环境执法重点在严格,重心在基层。基层同志处在执法的第一线,遇到的困难最多,遇到的阻力最大,工作的强度最高,需要完成的任务最重,十分辛苦。但是在严格执法的问题上,我们容不得半点含糊,不能有半步退缩,不能因难作为而不作为,更不能违法违规乱作为。温家宝总理在接见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代表时说,环保部门在执行环保法律和政策上,要像钢铁一样坚硬,不能像豆腐一样软弱。李源潮书记也对环保执法提出了实施最严格的管理、采取最严厉的措施的“两严”要求。这些既是领导对我们的希望,更是严峻的环境形势对我们的要求。2007年,全省环保工作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促进基层执法工作明显改善,执法水平明显提高。
  一是加快地方环境立法。把解决“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作为江苏环境立法的重要导向和重大命题。2007年,配合有关部门修订《江苏省环保条例》,完成《江苏省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江苏省辐射污染防治条例》、《江苏省生态功能保护区管理办法》的起草上报工作,力争为基层环境执法提供更多、更实用的法律武器。二是进一步优化执法环境。对各地违反环保法律法规,干预环保执法的地方文件和政策继续组织清理和纠正。三是建立环境执法责任目标体系。将执法要求变成量化、可考核的指标,严格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在全省排序,奖优罚劣。开展全省“十佳环境执法单位和人员”的评选活动并进行奖励。四是出台全省环保执法及处罚规范。进一步规范基层环保人员的执法行为,规范环保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五是加强层级监督。出台《江苏省环境监察稽查办法》,明确环境监察稽查的对象内容、组织程序、基本形式以及处理规定。切实加大日常稽查、专项稽查、专案稽查的力度。对稽查中发现的问题,该追究谁的责任,就追究谁的责任。要动真格、下狠心、有效果。六是严格执法资质管理。认真执行执法证的年检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执法人员坚决不予颁证并调离执法岗位。七是强化业务培训。实施环境监察人员培训计划,继续举办全省环境监察大比武,确保全省环境监察人员两年轮训一遍。八是加强基层执法能力建设。要根据全省环保能力建设的总体安排,有计划地为基层配备现场监察装备。要着力解决基层执法人员编制、执法用车和执法装备受侵占的问题。要研究提高环境执法人员的风险补贴,对环境监察人员做到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怀。
  (三)强化行风和党风廉政工作
  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时刻不能放松、时刻不能懈怠的工作。要继续推进环保系统党风廉政建设“333”工程。2007年的重中之重是狠抓制度建设。对环境监察、行政处罚、排污费征收管理、专项资金使用、科技项目管理、项目审批、环评文件技术评估、项目招投标等权力集中、易发腐败的关键部位,都要配套制订和完善专门的廉政制度,逐项制订严密的内部工作控制程序,使权力形成制衡,每个工作环节都能受到监督。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文明行业创建成果。2007年,是省文明行业和文明单位的申报年,能否保住“省文明行业”这块分量极重的牌子,我们的工作将接受更加严格的检验。要继续从思想作风、党风廉政、科学管理、规范服务、队伍能力五个方面入手,紧紧抓住环保系统在管理粗放、执法不严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加强整改,整体推进行风建设,力促13个市都能继续保持“省文明行业”的称号,以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赢得领导的认同、社会的肯定和群众的赞誉。
  同志们,环保工作的总体形势越来越好,但我们肩负的责任也越来越大。让我们大力弘扬江苏环保精神,进一步落实环保优先方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同心同德,扎实工作,为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