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的通知
各设区市、县(市、区)生态环境局:
为做好全年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省厅制定了《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江苏省生态环境厅
2020年3月31日
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关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指导意见》《全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要点》《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点》及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聚焦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紧扣中心工作和重点任务,围绕“讲清六个方面,树立六个意识,提升六种能力”工作目标,认真实施好“七大任务”,不断提升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水平,集中精力打造一批叫得响的宣传教育品牌,努力铸造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铁军,推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设,为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鸣锣开道。
一、坚定不移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用好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这一强大武器。加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和运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坚持运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解决问题,通过学习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思想。
加大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力度。在生态环境系统教育培训中加大学习宣传力度,针对不同对象分众化宣传;进一步创新宣传方式,努力以丰富多样、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深刻意义和丰富内涵,大力宣传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大力宣传生态环境保护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
二、运用主流媒体正面引导舆论
强化例行新闻发布。制定年度新闻发布方案,围绕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1+3+7”攻坚作战体系、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服务高质量发展等重点,有节奏、有计划地传播。省厅一般每月召开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全年不少于12次;南京市一般每2个月至少召开1次例行新闻发布会,全年不少于6次;各设区市通过新闻发布会或通气会、解读会、集中采访等形式进行发布,全年不少于12次。建设全省口径储备库,各地、省厅各业务部门围绕法规政策解读、重大环境信息分析、重点任务落实、典型案例分析及热点环境问题回应等方面准备口径,加入储备库并适时更新。
注重正面典型宣传。建立媒体不定期沟通机制,确定阶段宣传重点选题,提前分析策划,把握传播节奏。加强与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新华日报》、省电视台等重点媒体及各地主流媒体的合作,以集中式、伴随式等采访形式唱响主旋律。省厅全年至少组织4次主题采访活动,各设区市全年至少组织1次主题采访。同时,加大主流媒体对负面典型的曝光力度,加强震慑作用。提升《江苏环境》杂志办刊质量,各设区市每季度报送深度报道类稿件不少于3篇,用鲜活案例讲好江苏生态环保故事。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积极稳妥做好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引导。省厅每季度开展一次舆论分析会,分析形势,预判走向,组织各地各业务部门提前准备素材,有条件的地区也要针对舆论热点组织专家解读,积极营造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舆论场。及时召开舆论引导案例分析评估会,总结经验教训,提升应对水平。与主流媒体、社交平台、网络“大V”等力量深入合作,加强协同互动。加强疫情防控舆论引导,重点关注“新冠肺炎”疫情给环保舆论场带来的新压力,早预案,早反应,早引导,积极宣传生态环境系统在疫情防控斗争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和感人事迹,做好“呵护自然生态、保护野生动物”相关内容宣传。
三、提升新媒体平台驾驭能力
做大做强政务“双微”。集中精兵强将,有条件的地区借力第三方团队,把“双微”打造成具有广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调动系统资源,掌握第一手资料,第一时间、第一渠道、第一主体发声,让“双微”成为生态环境信息的制造商和供应商。借助社会力量,强化“表情包”“一张图”“短视频”等新媒体产品的策划设计,突出特色,贴近群众传播。加强新媒体平台管理,各地要严格落实相关要求,严格发布审核机制,坚持每工作日更新,努力提升原创比例,不断提高内容质量和运行管理水平。
强化双微“矩阵”建设。加强部省市联动,各地政务“双微”要加强与生态环境部及省厅“双微”的互动,重点主题宣传要同步发声、同频共振,加强舆论引导。加强联动,联合省内外生态环境系统新媒体平台和其他有影响力的新媒体平台,重大主题宣传要发挥乘积效应,全网传播。省市联手打造重点栏目,指导设区市在政务新媒体开设“市委书记(市长)谈生态环保”等栏目,刊发县(市、区)党政主要领导关于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认识体会和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等。开展活动展播,各设区市至少摄制并发布1个《我的环保故事》短视频,省厅将择优推荐并展播;筛选报送最能代表本地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或展示本地自然生态美景的9张摄影作品,参与生态环境部开展的“美丽中国××(地名)篇”展播;针对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题,组织网络媒体采访活动,做好六五环境日、生物多样性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等重要活动网络传播。
做好舆情监测预警。对重大和突发性环境舆情及媒体曝光的重大环境问题,健全研判、报送和处理机制,形成闭环并做好反馈。各地要及时处理《重要环境舆情专报》列举的环境问题,2个工作日内反馈调查处置进展。建立健全网民留言回应机制,及时回复生态环境部及省厅“双微”下涉本地生态环境领域的留言。
四、推进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建设
推进环保设施开放。继续发挥好领军作用,制定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年度工作计划。确保设施有效开放,全省列入全国前三批开放单位名单的45家单位,每两个月至少开放1次,积极探索线上直播、在线打卡、虚拟现实等线上活动。加强检查监督,各设区市要逐一核定开放种类、数量、覆盖率和开放频次,确保应开尽开,及时总结工作,每季度至少向省厅报送1篇经验材料,择优在“江苏生态环境”微信平台展示。定期开展评估,省厅将对各地设施开放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扬。
培育引导社会组织。省市联手推进重点品牌建设,继续开展“同饮一江水 共筑绿篱笆”绿色组织在行动等活动,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建立健全沟通联络机制,建立全省环保社会组织数据库,发展壮大全省环保社会组织联盟,通过多种形式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各设区市每年至少举办1次环保社会组织培训或座谈交流。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平台,引导、培育和建立志愿服务组织,发掘优秀志愿服务项目,为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实践创造条件,提供必要支持。
提升社会动员能力。嵌入统合,有效调动各方面资源参与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联合部门力量,通过重大活动和重点品牌设计,与教育、宣传、住建、文化、妇联、团省委、工商联、行业协会等深度合作。发挥基层作用,选择有条件的县(区)、镇村,配合当地政府开展有关行动,以点带面,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在县区镇村等薄弱地区落地生根。发动行业协会和企业力量,出台企业绿色评估办法,推行绿色发展“领跑者”制度,持续组织企业绿色承诺、绿色行动案例评选等活动;继续实施“绿色伙伴”计划,与大型零售、地铁、邮政等企业加强合作。深化公众参与,继续开展“环境守护者”行动,各地要定期组织交流培训和主题活动,省厅将继续征集、评比、展示优秀守护案例;积极与业务处室(单位)对接,推进公众参与环境监督管理,进一步拓宽公众参与渠道。
五、打造江苏生态文化平台和品牌
率先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公约》。今年将配合生态环境部开展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调查试点,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全省公民生态环境行为现状及变化,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公约》,各地要积极配合调查和公约推广。继续做好《公民生态环境行为规范(试行)》传播,联合社会力量,积极引导公众践行绿色、环保、低碳的生活方式。
办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活动。紧抠鱼鳃,充分放大六五环境日宣传效应。六五期间,继续按照1个主场活动、N个配套活动的举办模式,强化省市联动和社会合作,组织好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周系列宣教活动。各地要继续开展《让中国更美丽》传唱活动,让生态文化具有更高辨识度和影响力。表彰一批“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最美生态环保铁军人物”,发挥榜样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做好“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主题实践活动三年工作总结和后续工作规划,对活动中涌现的先进典型进行表扬和宣传。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产品创新。在策划创意、产品制作和传播推广等方面广泛借助社会力量。依靠专业团队策划活动,联合主流媒体、知名新媒体、高校、社会组织等打造“生态文化创意基地”,力争 “蔷薇花信”“餐厨油烟治理”“长江大保护,绿色共成长”等主题活动和“苏小环”品牌推陈出新,不断提高影响力。发动公众力量创新产品,提供创新创作平台,完善产品创作、生产和传播的引导激励机制,举办文学、摄影、书法、绘画等活动,面向全社会征集和评选生态文化精品,引导各界参与环保主题文艺创作。打造江苏生态文化个性风格,省厅继续策划制作和推广《苏小环•净看环保》主题绘本等“净净”系列产品。各地根据情况,通过购买服务、有奖征集等方式出品具有地方特色和工作特点的产品。
六、提高生态环境教育培训水平
推进全民环境教育。推进省级生态环境教育立法工作,通过立法明确重点单位开展环境教育的责任及重点人群接受生态教育的义务。全省各地积极推广生态环境教育进党校,让各级领导干部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出台《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评选规程(试行)》,启动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各地要引导和鼓励基础好、有条件、有意愿的社区、学校、企业等,打造一批群众身边的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基地。按要求开展第19批全省绿色学校评选、2020年度国际生态学校推荐以及全省绿色社区创建等工作。
打造铁军培训品牌。出台生态环境系统年度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厅系统“环保云桌面”为基础,开发建设“江苏省生态环境厅业务培训平台”,实现在线报名和质量评估。借助专业机构力量,尝试推行在线教育模式,着手开发环保培训系列教材,打造现场教学与实战练兵相结合的培训新模式。开展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培训,面向企业法人代表、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第三方建设运营单位相关人员等开展环保相关培训,帮助企业提升治污减排能力。与市县联手,让培训走进基层、进入企业。
七、铸造生态环境宣传教育铁军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用好“学习强国”等平台,加强对宣教战线党员干部的日常教育、管理和监督,强化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堵塞廉政风险漏洞,打造政治过硬、风清气正的生态环境宣教队伍。持续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宣传,及时宣传报道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典型案例和实践经验等。
培养宣教人才队伍。扎实开展增强“四力”教育实践工作,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敢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生态环境宣教铁军。健全生态环境宣教队伍,各地要积极争取编制部门支持,设置独立宣教机构,配备充足的专职人员,增加宣教工作经费预算。提升人员专业素养,联合媒体、高校、企业等社会力量,举办4期全省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业务培训班,组织全省生态环境宣教人员、各处室新闻发言人和新闻联络员参加,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业务水平。增加实践锻炼,安排业务骨干到媒体等跟班学习,参与上派下挂活动,选派优秀干部到基层挂职,强化社会实践和农村工作历练。开展轮岗交流,促进人员流动,培养复合型人才,鼓励在职教育,提升学历层次和职业素养。建立健全专家智库,涵盖水气土固废、法规政策标准、新闻传播、舆情应对等各方面。
健全考核奖惩机制。面向设区市生态环境局、省厅各处室(单位)、省生态环境宣教部门分别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宣教牵头、各尽其责、同频共振、运转顺畅、及时高效的宣教工作机制,推进“大宣教”工作格局形成。实行各设区市“双微”评价及榜单通报、优秀产品激励等考核排序机制,将评价指标列入年度综合考核,进一步强化工作责任落实;建立健全宣教工作制度,建立定期通报等机制,将落实情况纳入厅系统年度考核,明确业务处室(单位)的宣传职责;省生态环境宣教部门建立健全争先创优、奖勤罚懒的工作机制和责任机制,适时开展轮岗,制定工作考核办法,修订绩效分配方案,强化德才兼备、以工作实绩为导向的考核机制和选人用人机制。
加强生态环境宣教规划引领。在全面评估“十三五”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的基础上,出台《“十四五”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规划》,各地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抓重点、强弱项、补短板,认真研究并制定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规划或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