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扎实推进土壤微塑料前瞻性监测研究——试点区域社会调查工作全面完成

发布时间:2021-07-16 10:29浏览次数: 127

为掌握建筑工地防尘网使用、农田覆膜生产及废塑料加工典型区域塑料制品残留物(微塑料)对土壤环境的影响,按照《省生态环境厅关于印发12个环境热点问题前瞻性监测研究实施计划的通知》和《土壤微塑料前瞻性监测研究工作方案》工作要求,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江苏省驻南京、南通、徐州、宿迁市环境监测中心开展了南京、徐州、宿迁三市微塑料典型区域社会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场景一:南京建筑工地防尘网调查

南京监测中心派员对南京市鼓楼区、建邺区、江宁区、浦口区、栖霞区、秦淮区、雨花台区共70个典型建筑工地开展社会调查。通过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和历史情况等手段开展统计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南京市建筑工地防尘网使用量巨大。在用防尘网颜色均为绿色,防尘网材质绝大部分为聚乙烯,占比98.6%;4针防尘网普遍使用,占比85.7%;防尘网类型以扁丝状居多,占比77.1%。平均每个工地防尘网覆盖面积、使用量和覆盖时长分别为24800㎡、5.2吨和11.5个月,均居高位,存在环境污染风险。

通过比对分析,发现秦淮区南部新城大校场地块建筑工地数量多且分布密集,建筑工地面积适中,防尘网覆盖时长较长,防尘网使用量大,项目组最终确定选择南部新城大校场地块进行土壤微塑料研究样品采集工作。

场景二:徐州农田覆膜生产调查

徐州监测中心选择邳州市(点两个)25个乡镇覆膜面积达59.3余万亩的大蒜种植农田为调研对象。监测人员通过发放社会调查表、卫星遥感影像提取、实地走访踏勘、现场交流咨询等方式进行调研,调查显示邳州市25个乡镇农膜使用回收率为65%,且只针对有条件的乡镇开展农膜回收工作。另外,目前有部分农田使用农膜厚度不符合国家标准,导致农膜回收难度加大。

根据农田覆膜生产规模集中程度及种植时间长度,筛选出邳州市赵墩镇一处具有20余年种植历史的大蒜生产基地作为典型覆膜农用地开展相关研究。

场景三:宿迁废塑料加工典型区域塑料制品残留物调查

宿迁监测中心以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及周边历史上废塑料加工典型区域为调查范围。耿车镇全镇面积35.0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18000亩,镇域辖2个居委会(耿车居委会、新华居委会)和7个行政村(大同村、五星村、大众村、湖稍村、红星村、刘伟村、三义村),66个自然村,社会人口3.6万人,农户8969户。调查结果显示,耿车镇废旧塑料加工产业持续时间较长、规模较大,存在塑料遗留的环境风险。

通过对比分析,从14个加工区中筛选6个纳入重点关注区域,经逐级筛选确定新华工业园、红卫村6组、刘圩村7组为典型地块作为采样调查区域。根据卫星影像解译结果,徐庄组位于主要加工区上风向,且用地类型稳定为农用地,周边无潜在污染源,适合作为背景对照地块纳入采样范围。

本次调查研究的目的是要建立土壤微塑料监测技术规程。后续将在江苏省进行土壤微塑料监测技术推广和培训,建立江苏省土壤微塑料监测方法,形成监测能力。为打赢净土保卫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促进生态绿色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