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肤色“黑一度”换取群众满意度
记江苏省扬州市广陵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黄映飞
图为黄映飞(右一)操作无人机对企业进行执法检查
“黄老师傅,装备带好了,这是又去企业检查啊?”这位被同事们打趣的,正是江苏省扬州市广陵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黄映飞。因为常年在室外执法,日晒雨淋,黄映飞的皮肤粗糙、黝黑,虽然实际年龄只有34岁,但看上去却比同龄人年长不少,在企业执法检查中经常被称呼为老师傅,因此,“黄老师傅”这一称呼就在单位内部传开了。
自2013年加入扬州市广陵环保局以来,黄映飞始终战斗在生态环境保护最前沿。2018年进入执法大队以来,他用雷厉风行的执法呵护着广陵的碧水蓝天。
“我希望用我的肤色黑一点,来换取广陵的天能更蓝一点、群众的环境满意度更高一点。”一句玩笑话,既饱含着黄映飞对生态环境的美好愿望,更流露出他对环境执法岗位的无限热爱和无悔付出。
全天候保障群众环境权益
据了解,广陵执法大队不仅要对辖区内的1000多个污染源进行涉气、涉水、固体废物等环境监管,还要处理油烟、噪声等环境信访问题,以及各类环境应急事故和环境违法行为。
“广陵大队人少事多,除了工作日与节假日,我们每三天还有一次夜间巡查,每月还有两次环境应急值班。”
执法队员经常是白天扒开企业排污口查找污水去向,晚上爬上几十米高的排气筒监测VOCs浓度。
执法大队有一个“备忘录”,上面记录着每一位队员周末、节假日以及工作日加班统计情况。统计结果显示,2021年队员们平均加班超过90天,而黄映飞加班时间超过了180天,今年上半年,黄映飞还参加了3次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臭氧帮扶、大气帮扶等异地执法活动。
为持续提升业务技能,进入执法大队以来,黄映飞主动学习,先后掌握了无人机、VOCs快速检测仪、微风仪、在线监控系统等的使用,并且在日常执法中灵活运用,极大提高了执法的精度和效率。今年以来,黄映飞和同事们利用在线监控等“黑科技”共查处环境违法案件6起,涉处罚金额12万元。
今年疫情期间,黄映飞和同事们还创新运用互联网在线视频技术手段开展非现场执法,有效减少疫情期间人员集聚接触,助力企业复工复产。
“黑脸”执法、铁腕监督,严查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黄映飞在扬州上学,毕业后也一直在扬州工作,在办理环境违法案件时难免会遇到熟人要求“关照”,但是参加工作以来,托关系、讲人情的话到了他这里只有“铁面相对”。
某日凌晨,黄映飞正在单位环境应急值班,有市民来电反映小区附近工地正在夜间施工。接完电话后,黄映飞立即赶赴现场。检查发现,这个工地正在进行混凝土浇筑作业,但未取得夜间建筑施工作业证明,黄映飞当场责令停止施工。检查中,黄映飞发现工地负责人正是自己的高中同学。一边是老同学的求情保证,一边是环境执法的职责使命,黄映飞又一次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对现场进行拍摄和调查取证之后,对违法行为依法予以立案查处。
“事后求情不如早点把工作做到位,你们要是平时就把环保工作做好,我们也不会紧盯着不放了,环境执法又不是为了我个人,而是为了每个人。”每每在执法中遇到企业求情时,黄映飞都会严厉地说出这句话。
2022年上半年,黄映飞秉承着铁腕治污、敢于亮剑的态度,所在单位共下达行政处罚决定书65件,处罚总金额340万余元,其中包括数起影响较大的环境行政处罚案件。
“现在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向往越来越强烈,对生态环保工作的期待值越来越高,我们身上的担子就更重,要做的工作就更多,更需要我们环境执法者迎难而上,披荆斩棘。”黄映飞的这股精神也悄悄地感染着广陵生态环境局的每位同事,共同凝聚起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广陵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