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留白”引来“流量”带来“留量” 永兴村美“出圈”

发布时间:2022-09-20 10:16浏览次数:

位于苏州市的张家港湾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湾。改革开放后,张家港凭借绵长的江岸大力发展临港产业,一度湾内居民临江难见江、近水难亲水。随着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推行,张家港湾3/4的生产岸线变成了生态岸线。

永兴村地处张家港湾核心区,是江湾上唯一具备文旅基础的原始村落。“我生长在长江边,见证了永兴村的美丽转变,也目睹了张家港湾的绿色蝶变。”永兴村党总支书记黄学贤把自己的汗水挥洒在了这片土地上,用多年的执着和坚守,与全村百姓一起打造出了美丽江村。

留住6000多亩芦苇滩,建设生态宜居家园

岸边散落的村庄,犹如闪亮的浪花,映照着“长江大保护”的温情故事,演绎着生动的“两山”理论实践。初进永兴村,江滩壮阔的风景吸引了记者的目光,绵延数公里的长江岸线上长满了大片芦苇,宛如一条“绿丝带”。

1994年,黄学贤接过永兴村党总支书记的重担,从那时起他就在内心立志,要把永兴村建设成生态宜居的美丽家园。“永兴村拥有长江岸线3.6公里,6000多亩的芦苇滩是村里最美丽的生态风景线,各种稀有鸟类是这里的常客。”黄学贤介绍说,芦苇是最好的水质净化植物,大面积的芦苇滩不仅可以调节气候,还可以涵养水源,保护芦苇就是保护长江生态。在黄学贤和村两委班子的坚持下,永兴村的芦苇滩经历几次规划调整后,完整地保留了下来。

站在十里芦苇江滩向南望去,又是别样风景。那是永兴村在2010年依托紧邻长江优势地理位置建设而成的永兴生态园。当时,黄学贤就看到了永兴村临江发展的生态优势,大胆提出了建设生态园的想法。不过,对于当时经济实力并不强的永兴村而言,如何让生态园“绿”起来,成了首要难题。

为节约经费,黄学贤决定带领全村干部群众,撸起袖子一起干。“十多年,我们种植了4万多棵树、共有一百多个品种,这些都是全体干群放弃节假日一棵棵种出来的。”

融入张家港湾提升工程,整治环境构建文旅框架

生态园“绿”起来了,但是脏乱差的江边环境,成了黄学贤心中的一块心病。原来,当时永兴村江堤内外都是养鸭子用的围网。“养鸭人会用网圈围起来一块地,供自己放鸭,有时味道很大,根本不可能亲近江水,有些村民觉得环境不好,就搬到了市区。”黄学贤说,虽然生态园内绿植成荫,但受江边环境影响,并没引来多少游客。生态富农的路子怎么往下走?黄学贤一度压力大到整宿失眠。

转机出现在2019年。随着“长江大保护”战略的深入实施,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启动。永兴村作为张家港湾核心区域,抢抓机遇,主动融入张家港湾建设,铁腕整治沿江大环境和人居环境,提升江堤内侧河道水质,实现美丽江村和美丽江湾深度融合。通过拆除违建、清理养殖场等措施,村域内河流水质从劣Ⅴ类提升到Ⅲ类,疏浚24条村级河道,实现串联成网,构建江河循环。同时,成立旅游文化发展公司,以永兴生态园为核心,整合农家乐、采摘园、民宿区,打造田园综合体。

至此,永兴村告别了近半个世纪的养殖业,借着张家港湾生态提升工程的东风,从一个默默无闻的江边村落,蝶变成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江湾焕新、江滩刷屏、江村出圈,一处“生态留白”,引来了“流量”,更带来了“留量”。据介绍,每年来永兴村的市民及游客达10万人(次)以上,带动了餐饮、住宿等第三产业发展,农民人均年增收9000元左右。

永兴村紧邻长江,曾是隐蔽的“红色交通线”,革命岁月中,留下一个个红色故事。为此,永兴村推进乡村旅游示范建设,建立江湾初心学堂、开设现场教学示范课、构建“一核双环三街四区”的文旅框架,定制精品旅游路线、设立初心党建项目,实现乡村旅游胜地和党性教育基地有机融合,打响“学长江大保护,到张家港永兴”的特色品牌。

留住乡愁留住根,打造人文生态综合体

“在打造自然生态的同时,我们更要打造人文生态。”黄学贤心里清楚,有文化的植入,永兴村才能有持久生命力,才能成为真正的美丽江村。

有了永兴生态园十多年的建设成果,临江6个村民小组被划为保留村庄。绿色生态滋养出好山好水,也涵养出一方文化高地和精神家园。正月唱春、元宵庙会、立夏斗蛋、中秋祭月、重阳蒸糕、除夕守岁,竹编器、木器具、老蒲鞋、螃琪豆腐……美好的民俗风情与传统文化习俗相互交融,凝聚出了江村百姓最质朴的生活愿景,也实现了长江岸线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和谐共生。

乡愁是让所有人魂牵梦萦的情愫,老树则是家家户户心中的“根”。在农村,屋前常有的老树,往往承载几代人的记忆。随着江村建设的开展,永兴村200余户村民陆续拆迁。告别了祖辈生活的村子,如何化解村民心中的羁绊,留住江村乡愁?永兴村移植动迁村民家中老树,以一片“忆乡林”,还原旧时生活场景,并用树上的“身份证”——二维码,记录下树主人的家庭故事,让动迁村民来到这里,回味乡愁。

古建筑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护古建筑就是保护历史,延续民族根脉。为留住传统古建文化,永兴村把全国各地即将拆除的古宅整栋搬迁至江边的明清园内,用异地保护的形式,让古建文化在长江边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永兴村遇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能让老百姓在保护生态的过程中,投身乡村旅游,这能让老百姓直接受益。如今,永兴村越变越年轻了,我倒变老了,但越干越有劲啊。”谈及永兴村未来图景,黄学贤指着办公室墙面上的规划图,沿江老街、现代文创街、民俗美食街、江景民宿等一批特色文旅品牌项目正有序推进,江堤的河道、水系也已基本贯通,一幅芦苇飘荡、鸟语花香的生态村庄画卷正越来越清晰。

以生态之笔擘画长江美丽江湾,还张家港市民“一江清水两岸葱绿”。作为沿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窗口,张家港湾的蝶变重生,永兴村的发展变迁,不仅是张家港市修复生态的生动实践,更是打造“美丽中国”县域城市样板的积极探索。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