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一张“网”,管好农村污水处理?

发布时间:2023-10-11 16:35浏览次数:

钓钩浜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鹅湖镇彩桥村,与苏州交界,距离望虞河直线距离仅150m。该站点是锡山区第一个实现三个村庄合并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站区的项目。

2020年,锡山区启动新一轮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提质增效行动,对原有农村污水收集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全面翻新改造,由此创建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锡山模式”,还入选了江苏省2022年度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

“锡山模式”是如何运行的?有何创新之处?

1年+8年,分布建设滚动投资

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是公益特性明显的民生工程,项目建设需要资金,后期运营也需长期投入,仅靠地方财政难以持续。

锡山区政府和江苏省环保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率先开启省级和地方国企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由区政府授予项目公司投资建设运营权。省市国有资本联动,推进全域农村污水治理工作。

 锡山区鹅湖镇彩桥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项目建设采取(1+8)年模式,按照1年建设期和8年运营期,滚动实施项目投资、建设和管理。当9年期满开启新一轮周期投资建设运营。每年投资可根据地方财力和治理需求进行调整,实现分布建设滚动投资。

“我们把(1+8)年模式命名为‘锡山模式’,非常适合农村污水处理类型的项目。‘锡山模式’优势明显,可融资、利率低、有扶持,相当于政府购买服务。企业主动让利,一方面设置较低投资收益率与合理的回款周期,另一方面延长政府的付费周期。政府资金可以分8年进行投入,既减轻地方财政压力,又满足地方高质量考核要求。” 江苏省环保集团控股公司启德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松林说。

分户施策,紧盯群众诉求

农村污水治理工程因地制宜是关键,“锡山模式”通过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实现管网与设施、管网与管网、设施与设施的系统性衔接。

锡山区有755个村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盘考虑乡村整体规划及周边水体综合治理情况,实现村容村貌整体化提升。

建设农村生活污水设施是民生工程,还要紧盯群众诉求,让群众满意。

“项目实施前,我们就先进村调研踏勘,为每一户都分别建档,和村民沟通布点和管路走向,方案制定后再进村沟通对接,达成一致后设计施工图,完成后再次和每户确认,确保方案无争议、可操作。”周松林说。

周松林介绍:“对可纳管的农户污水应接尽接,通过污水管网就近送入污水处理厂处理;无法纳管的农户或者离污水处理厂较远,纳管经济成本较高的农户,聚集到统一的污水处理站点,通过管网收集周边农户生活污水集中处理;偏远分散户建设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净化生活污水,实现所有农村污水分类集约精准处理。”

钓钩浜污水处理站区的尾水结合村庄特色梨树产业,进行综合利用,配套梨树地约20亩,用于种植林的灌溉。

截至目前,锡山区已分类完成300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工程,预计今年再完成250个。

以智谋治,全面实行精细化管理

俗话说,“三分建、七分管”。装上“智慧大脑”,精准建设、精细化管理是“锡山模式”的运营法宝,在建设阶段就引入了GIS管理系统。

“有了GIS管理系统,每个站点都配备了专业运营团队做好农污设施运维管理。精细建设GIS管理系统和智慧水务运管系统互联,实现设计、建设、运营数据互通。”周松林介绍,“运营人员通过移动终端即可了解每个站点运行状态。二维码一扫,项目设计图纸、所用材质、使用寿命等信息就全部显示出来。”

精细化管理方面,打造智慧农污站管一体化管理平台,绘制全域农污治理管线布局“一张网”、全区农污治理设施运营状态“一张图”、全区农污治理成效“一张表”。

“平台实现了农村污水从产生、预处理、远程输送、泵站提升、窨井监测、管网监测、污水处理、尾水排放、排污口监测、河道断面监测等全生命周期相关设施、设备的自动监测与智能控制。”周松林说。

发生设备故障、数据异常等情况时,平台会启动报警机制,运维人员接到派单后立刻到现场巡查,进行校准、维修、耗材更换等工作。这样节省了人力成本,缩短了故障排除时间,保障污水治理设施正常运行。

智慧农污站管一体化管理平台接入区政府和生态环境部门监控系统,全区所有具体站点运行数据、外观、现场实时图像、水量电量等数据全部公开可查,便于日常监管。

“未来两年内,‘锡山模式’将会实现锡山区755个村庄全覆盖。这只是起点,我们希望这个模式能继续推广,助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及生态环境改变,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树立样板。”周松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