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 “美丽苏州”久久为功逐绿行

发布时间:2023-10-13 14:30浏览次数: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市域范例”,9月28日,中秋国庆长假前一天,苏州召开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总结新时代苏州生态文明建设成效、谋划推进新征程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全面部署美丽苏州建设,提出未来绿色发展的新目标,2小时的大会议程满满。 

会议指出,今后5年是推进美丽苏州建设关键期,苏州要牢牢把握在江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当好排头兵的总定位,立足新阶段新形势新要求,坚持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美丽苏州建设的核心内涵,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绿色低碳转型、生活品质提升等各项工作,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以生态环境高品质,支撑经济发展高质量,实现人民生活高水平。 

四大方向明确发力重点  从自然禀赋看,苏州依山傍水拥有太湖、阳澄湖等大小湖泊400多个,长江、京杭大运河等河流2万多条,内陆湖泊湿地面积全省第一;从工业实力看,苏州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累计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6家、绿色园区4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7家、省级绿色工厂72家。 

如何让自然生态之美、绿色生产之美、人居环境之美交相辉映,是今后5年推进美丽苏州建设关键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此,苏州明确,今后五年内要打造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的生态经济、打响水韵苏州的生态品牌和构建系统高效的生态机制,从四大方向明确发力重点。 

打造更高质量的生态环境,构筑生态屏障是绕不开的话题。苏州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集中连片推进耕地、湿地、绿地、林地生态修复,恢复和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在这个过程中,把“一山一策”“一湖一策”“一岛一策”贯穿生态环境保护全过程,通过对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个岛的保护,系统守护“四角山水”自然系统和江南水乡生态本底。 

守护青山。苏州大小不一的山体中,吴中区占据“半壁江山”。该区将更大力度构筑生态屏障,以太湖生态岛建设为牵引,全面实施37个岛屿、 98座山体“一岛一策”“一山一策”,推进2个“一湖一策”、6个“一岛一策”、19个“一山一策”年度项目落地见效,“山岛为媒、山岛联动”助力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 

呵护绿水。依托水、文、城三篇文章,打响具有苏州特色的生态品牌。苏州生态环境部门深入实施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毫不松懈抓好蓝藻防控;常熟市开展长江保护修复、沿江港口码头和船舶污染防治等攻坚行动,确保长江干流水质稳定达Ⅱ类、主要入江河道保持Ⅲ类;吴江区推进大运河沿线岸线品质提升、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构建以水为脉、林田共生、蓝绿交织的自然生态格局。  坚持打好三大“保卫战”  3.2平方公里、37家化工企业年开票销售收入28亿元,入库税收2.58亿元。一串数字,力证张家港东沙化工园区为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然而,这些化工企业离长江仅4公里,面临着沿江周边环境敏感等问题。为此,张家港下定决心,本着宁可减少财政收入、也不要“黑色GDP”的考量,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整体关停化工园区。 

如此大体量的化工园区要整体关停并非一时之事,放在全市乃至全省来说,也是首次,没有先例和经验可言。企业外迁难度大、关停谈判难度大、关停融资难度大、安全监管压力大……种种难题也抵挡不了张家港“腾笼换鸟”的决心。 

在建华建材(苏州)有限公司车间,智能绿色建材、各类型桩基础产品及新型装饰混凝土产品从流水线上下线。这是东沙化工园区转型升级后引进入驻的第一家企业,昔日的化工园区华丽转身为智能制造基地,发展智能装备、新型材料等产业,目前园区累计引进项目14个。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关停转型,园区污染排放得到控制,每年减排二氧化硫1500余吨、氮氧化物550余吨,减少危废产生量2000余吨,节约标煤15万吨。同时腾出2400余亩工业用地,新入驻的企业相比原化工企业,亩均投资增长约4倍、亩均销售增长约7倍、亩均税收增长约12倍。 

先破后立,重塑园区崭新生态。这几年来,苏州纵深推进“散乱污”企业(作坊)专项整治行动,拓展多元“增绿路径”。2017年以来,全市累计整治“散乱污”企业(作坊)6.21万家,其中整治提升2.28万家、依法关停3.93万家。腾挪发展空间8万余亩,其中复耕复绿面积1.2万亩,不仅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促进环境质量再上台阶,提升了群众满意度,还盘活了土地资源,为高质量发展腾挪了空间。 

 “长期以来,我们坚持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牢牢守住‘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的底线,突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精准治理、协同治理,聚焦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苏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金春林表示,苏州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大运河综合整治,先行先试“无废城市”建设等工作,高质高效推进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在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连续五年位列全省第一方阵。 

精心呵护“生态家底”  好风景,换来好前景。视线移至苏州东南部,昆山水乡湖荡相连、村水相依,一条串联城市、郊野、湖泊的生态链条工程正在悄然织就。一侧是绿色汪洋般的顾家浜高标准农田,一侧是灿若锦带的长白荡生态景观河道,碧水蓝天共一色、绿草成荫万顷波,一条由“蓝宝石”和“绿翡翠”镶嵌而成的珠链在昆山南部闪耀光辉。 

近日,“昆山之链”首链工程最后1.5公里泥结石路沿线绿化工程全部打造完毕,“昆山之链”首链工程缘甸段区域性10公里环线正式贯通。放眼昆山市,全长48公里的“昆山之链”不算长,落到首链工程,10公里的小贯通不算短。 

垃圾中转站变身“昆恋”咖啡馆,旧厂房化身为服务驿站和新村委会,垃圾填埋场成为“昆恋”花海,树下林地打造为露营基地……这里将原本散落的“遗珠”一颗颗串起,利用现有资源,不断盘活闲置资源,大力发展湖区特色经济。 

“‘昆山之链’织补起乡村广袤而分散的空间,在‘小贯通’实现后,城、乡、野的秩序也被重新定义,这里诞生出诸多原先一元乡村所未有的多元业态与岗位,为村民和市民初步创造出多样的就业机会。”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研究会理事、副秘书长黄瑶介绍,“小贯通”串联起散布在乡村零落的闲置、低效资产,曾经的“拉谷谷、电瓷厂、吸塑厂、老礼堂”等被注入了全新的空间使用理念和创意文化功能。 

生态颜值不断刷新,绿色动能加快集聚,生态家底才会愈发殷实。 

数据显示,目前苏州全市生态空间保护区域面积占全市国土面积的37%;与2007年相比,2022年太湖湖体总磷、总氮浓度分别下降38.6%、55.2%;全面完成长江流域禁捕退捕任务,退捕渔民就业安置和保障实现全覆盖,长江岸线开发利用率控制在50%以内。 

与此同时,在GDP翻一番的前提下,苏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GDP能耗等明显下降,“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超过18%,碳排放总量年平均增长率逐步放缓至2%以下,苏州走上了更高科技含量、更低资源消耗、更加环境友好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新华日报记者 范昕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