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变绿,废变宝,南京“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这样做……

发布时间:2023-10-23 10:31浏览次数:

原来的矿山开采区,变成绿意盎然的滨江明珠;500万年火山爆发后形成的死火山,生态复绿换新颜。日前,第二届江苏省“最美生态保护修复案例”公布,南京市有2个项目入选,分别是“南京滨江明珠——幕燕滨江生态修复”与“国家级地质公园——南京方山火山地貌生态保护修复”。这是南京市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又一次斩获省级殊荣。

灰变绿,再现绿水青山

“谁能想到,昔日的矿坑砂场,如今变为一处‘绿色氧吧’。”在幕府山脚下住了53年的顾理群感慨道,“以前这里每年都要开采大量矿石,到处是灰蒙蒙的粉尘,对幕府山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

为保护幕府山脉,南京市委市政府和鼓楼、栖霞区委区政府于上世纪90年代末叫停开山采石行为。为治理幕燕地区长江岸线,栖霞、鼓楼两区政府关停拆除110家砂场码头、71家工业企业,昔日生产岸线全部变为生态岸线。

2007年,南京市正式拉开幕燕滨江风貌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序幕。建设者们启动幕府山山体生态修复工程,设计采用填土覆绿法、凿石挖槽法、轮胎织网法、景观再造法等多种方式,全面复绿白云石矿矿坑遗址及幕府山。

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鼓楼分局副局长李叙颖说,在生态修复过程中,共修复面积近30万平方米,消除近40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种植各类乔木灌木约283万株;新建绿道和慢行系统约20千米,修护约5千米长江生态护岸,保护长江燕子矶段4个水厂饮用水源地水质,增加恢复湿地水系约13万平方米,新增绿化面积约80万平方米。

废为宝,绘出生态画卷

2016年,强降雨导致的滑坡险情让江宁高新区的国家地质公园水土大量流失,园内林木、植被遭到损毁,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2017年,围绕消除地质灾害隐患、地貌重塑、生境重构、植被恢复和生物多样性重组等方面,江宁高新区启动生态重建。

“我们因地制宜,重塑该区域的绿色生态。”项目施工方江苏省中成建设工程总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在修复过程中,优先选用乡土植被物种,种植朴树、栾树等本地乔木2700株及海桐、火棘、爬行卫矛等本地灌木面积9500平方米。通过种植乔木、灌木和播撒草籽等做法,让受灾山地重披绿装,恢复绿化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增加了生物多样性。

最特别的是,项目在修复过程中还“变废为宝”,利用废弃地质石材,在小径、休憩广场等地进行拼接铺装、装饰点缀,打造地质公园微景观,提升公园美感。

“路上这种棕红色石头,就是具有火山地貌特征的气孔状玄武岩。”该负责人说,他们把方山特有的棕红色气孔状玄武岩资源化利用,作为休憩地面的拼接材料。整个修复工程中,公园新增休憩场地面积约4000平方米、健身步道约2千米。

文化彰显,讲好长江故事

幕燕滨江风貌区集聚南京长江历史、文化核心资源。

在做好生态修复和保护的同时,南京还挖掘幕燕滨江地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建成五马渡广场、长江观音景区、达摩古洞、燕子矶景区等一批文化旅游类配套服务项目;修缮和保护观音阁、乾隆御碑、达摩古洞、渡狮石、头台洞、二台洞、三台洞等十余个历史文化景点;开辟长江旅游观光新航线,于2019年启动幕燕滨江樱花观赏区建设项目,打造“江景樱花带”,全长3.5公里,种植了43个品种、5052株樱花,每年吸引数十万名市民争相前往观赏。

从生态修复到绿色发展,从数十年的复绿疗伤到再造彰显文化特色的文明景观,南京正以江河为轴,徐徐铺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发展新画卷,讲好新时代“南京长江故事”,努力保护好、传承好长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