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好“柿”成“霜”,今日To Do List 已列好!
“九月中。气肃而凝,露结为霜矣。”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冷空气活动更加频繁,昼夜温差变大。就全国平均而言,“霜降”是一年之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时节。
随着气温骤降,豺类动物开始捕获猎物过冬,草和树叶枯黄掉落,蛰伏的昆虫进入冬眠状态,在洞中不动不食。
关于霜降,有很多饱含古人智慧的农谚。冬将至,今日有哪些待办事项需打卡?不妨从农谚中寻找灵感!
“寒露无青稻,霜降一齐倒。”
在长江中下游及江淮地区,霜降前后,稻子便进入了收割期,此时应及时收获水稻,以免影响下茬小麦、油菜等的适期播种和移栽。
不止农作物,工作中收获的经验方法、成绩成果与心得体会也应借此机会整理一番。
此前,第二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情况全部对外公开。第二轮督察整改方案明确的2164项整改任务,截至2023年6月底,已完成1398项,完成率为65%,其余整改任务正在积极有序推进。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对提升工作水平,有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霜降不摘柿,硬柿变软柿。”
霜降前后是柿子的最佳成熟期。此时的柿子个大、皮薄、肉鲜、味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人们认为,在霜降时节吃柿子,可以御寒保暖、润肺止咳。
不过,柿子的鞣酸含量比较高,在吃柿子时,应注意不宜过量、空腹食用,也不能和蟹、鱼、虾等同食。
此外,霜降吃柿子也寓意着好“柿”成“霜”,喜从天降,承载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希冀。
“一年补透透,不如补霜降”
人们认为,先“补重阳”后“补霜降”,且“秋补”比“冬补”更要紧。霜降是秋季向冬季过渡的节气。在霜降这天多进补,是为渐入严冬做准备。民间有“煲羊肉”“煲羊头”“迎霜兔肉”的食俗。
有专家建议,霜降时节养生还需重视保暖,防秋燥,适当加大运动量。饮食调养宜平补,注意健脾养胃、调补肝肾,可多吃玉米、萝卜、秋梨、百合、蜂蜜、牛肉、鸡肉、泥鳅等。
收稻、吃柿、进补、保暖……做好这些准备,一起迎接冬季的到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