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绿而生 逐绿而行
无锡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抬头,是醉人的“无锡蓝”,四顾,是怡人的“生态绿”,这是记者走在江苏省无锡市街头的感受。近年来,无锡市秉持绿色发展的大主题,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探索出一条具有无锡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向绿而生、逐绿而行的自觉早已根植于这座城市的基因。
太湖蝶变,上半年水质达近十年来最好水平
在太湖苏环监测一号船上,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正将一台水质多参数快速监测仪放入湖中。“这台仪器能够及时分析出湖水中溶解氧、pH值、浊度、藻类密度等水质参数,与传统的监测设备相比更加快速。”据介绍,今年1—5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总体平稳向好,太湖无锡水域、北部湖区水质均达到Ⅲ类水平,西部湖区水质氮、磷浓度同比下降超20%。
湿地风光美、水碧鸟飞翔。站在大溪港湿地公园的木栈桥眺望,湖水清可见底,飞鸟翩翩起舞。“以前水面上绿油油的蓝藻散发的臭味让人待不住,现在大家空闲都要来这里走走。”观鸟爱好者王孔长见证了大溪港的涅槃重生。
随着2018年拆除辖区最后一个葡萄园,新吴区太湖沿线两公里以内彻底告别农业种植,全面回归自然状态。大溪港的美丽模样,是无锡发力太湖沿线生物多样性保护、践行“两山”理念结出的硕果。
目前,公园内可以监测到200余种鸟类,包括中华秋沙鸭等6种国家一级重点野生保护鸟类。
“今年湖里基本没有蓝藻。”走进新吴区藻水分离中心,记者看到设备未开工。问及原因时,新吴区住建局工作人员杜聿辰解释说:“往年新吴区藻水分离中心要产生3000—4000吨藻泥,而去年仅产生1000吨左右,今年到7月还未处理藻水,又是一个新纪录。”
尽管太湖水质向好,但是大面积暴发蓝藻甚至引发湖泛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治太还要继续爬坡过坎。无锡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无锡计划投入110亿元,推进169项治太工程。即将出台的“1+9”三年行动方案,将会对治太工作提出更高目标,使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持续改善。
“三进三退”,打造靓丽长江岸线
长江之上,忙碌的船只来来往往。登上江阴城市记忆馆的露台,远远眺望,船厂公园、韭菜港公园、黄田港公园等“串珠成链”,风光旖旎。谁能想到,昔日这里码头工厂交织,不仅遮蔽了长江,更造成污水、噪声等一系列污染。
“原来沿江一带都是厂房、码头,只能远远地看到江。”江边散步的市民告诉记者,“现在可以到江边吹风,在公园散步、跳舞,很惬意。”
随着“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深入人心,短短几年间,沿江岸线发生了神奇蝶变。“生态进、生产退,治理进、污染退,高端进、低端退”,近年来,江阴将长江岸线的废弃地进行生态与景观重建,以“三进三退”的生动实践,腾出滨江空间。面积约60公顷的江阴滨江公园,成为一片以长江大保护为主题的大型生态环境宣传特色阵地,形成“八公里沿江、十公里运河”的城市文化景观新窗口。
除了看得见的文化景观,流淌在基因里的文化记忆该怎么挖掘?江阴建成了以长江大保护展示馆、城市记忆馆为代表的一批文化地标,见证着江阴城市发展和长江大保护的重要成绩,产业转型、码头退出、岸线整治、生态修复……在这里可以追寻江阴的城市记忆。
大数据赋能生态保护,从事水警工作多年的吴涛体验到了科技带来的便利。江阴启用长江禁捕退捕信息化防控平台——“江盾”平台,打造全时、全域、全线“空地一体、水陆联动”的智能防控新模式。整合公安、海事、渔政等部门及码头企业700余套感知设备到一张“网”上。“自平台投入使用以来,实现了沿江区域捕捞、排污、盗采全天候无死角监管,非法捕捞案件数量更是大幅下降。”吴涛告诉记者。
创新探索,让污水利用有更多的可能
水环境治理,表现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对于如何持续加强污水处理能力建设,无锡也有一套自己的治理经。
在宜兴市,有一座走进未来的概念污水处理厂。鸟瞰厂区,“三位一体”的结构像一片美丽的三叶草开在绿野中。在这座以白色和绿色为主打色、极富设计感的建筑群内,传统污水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经过处理的“污水”能冲泡咖啡,能生产营养土和有机肥,甚至还能实现厂区发电自给自足。
“我们每天可以生产出5吨的直饮水,供人们品尝。也是要告诉人们,未来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水可以作为城市第二水源。”概念厂负责人介绍,这座概念厂是全国首座具有领先示范效应的污水处理厂,从单一环境保护功能向提供“水、能、肥”生态资源产品转化,为污水利用提供更多可能,引领科学治理污水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在这里,污水就是资源,污水处理厂也可变身资源厂。
不仅在城市,对污水处理的探索也同样发生在乡村。
“草坪下面暗藏玄机——所有的构筑物都是地埋式的,取代原先露天敞开、异味明显的化粪池,可有效改善村庄环境和周边水质;这一片圆形‘花坛’是复合滤池,地下有多种介质的复合填料,地上有亲水性的水生植物,通过植物的根系和填料的吸附作用,净化后的水质可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花坛’旁的菜地里种满了茄子、毛豆等蔬菜,净化水通过灌溉系统浇灌农作物,实现污水就地处理就地利用……”这是锡山区鹅湖圩厍村白米荡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的现场,圩厍村党总支副书记殷明明正向记者介绍污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情况。
据了解,这个站点可满足夏家塘、范家塘等周边7个自然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需求。未来,这样的站点将会实现锡山区755个村庄全覆盖。
目前,无锡污水处理能力建设迈进快车道,已基本实现市政污水管网全覆盖。未来3年内预计将新增污水处理能力50万吨/日,到2025年底实现城市污水100%集中收集处理,大幅提升污染物削减率。
因生态而立,得生态而兴,依生态而美。无锡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用一个个生动的范例印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奋力描绘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画卷。
(中国环境报 张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