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勺子王”和他的勺嘴鹬

发布时间:2023-08-15 09:54浏览次数:

8月1日中午1点多,江苏东台条子泥内鸻鹬们在滩涂觅食嬉戏。透过单筒望远镜,鸟类调查员李东明在鸟群中寻觅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一只勺嘴鹬正在悠闲踱步。

“你们终于回来了!”自7月底,李东明就每天在滩涂边蹲守,等待秋迁勺嘴鹬的到来。“今年来的时间比去年迟了两三天,截至6日累计观测到17只,其中5只佩戴着旗标。”

现年60岁的李东明被大家称为“勺子王”“鸟博士”。十多年前,他加入“鸟人”行列,2019年他成为条子泥湿地的一名鸟类调查员。

拍鸟13年,李东明最爱的候鸟就是勺嘴鹬。勺嘴鹬是极度濒危物种,因嘴巴形似汤勺而得名,全球仅有600多只。

 

作为长距离迁徙型候鸟,每年春天,越冬结束的勺嘴鹬会在北迁途中经过盐城黄海湿地,做短暂停留。7月起,不同批次的勺嘴鹬又相继回到盐城,为飞往南方做准备。“它们会在这里待两三个月,持续觅食增肥,确保有充足的能量飞到越冬地。”李东明说。

盐城黄海湿地不仅是勺嘴鹬的“大食堂”,也是它们的“更衣室”,每年秋天,它们都会在这里完成换羽。“经过之前的飞行,它们的飞羽磨损得非常严重。”在盐城这段时间,勺嘴鹬的红棕色羽毛将被更适合越冬的冬羽代替,以便更好迁徙。

对李东明来说,勺嘴鹬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能从数以千计的飞鸟中以动作、体型、羽毛分辨勺嘴鹬。“‘一勺难求’,勺嘴鹬太稀有了,在辽阔的滩涂上找到拳头大小的勺嘴鹬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它非常敏感,必须保持合适的距离,一点点靠近。”为了拍勺嘴鹬,李东明经常在泥滩上一趴几小时。

“希望自己拍摄的照片能引起社会关注,更加重视鸟类保护,更好呵护勺嘴鹬。”如今的李东明,已从最初的拍摄和观测者,发展成为鸟类保护志愿者。他拍摄的图片为勺嘴鹬研究和论证提供了大量资料。

李东明还积极参与到“拯救勺嘴鹬”的行列中,他有一项任务是拾捡勺嘴鹬的粪便。鸻鹬鸟类喜欢集聚,想在滩涂上精准找到勺嘴鹬的粪便不容易。李东明只能趁它们“落单”时守在一边,看准时机用镊子将粪便拾起,小心放进玻璃管里。“这样热的天捡到的粪便也不行,得立秋后天气凉了再捡,一年能捡到两次都是中彩票,专家能从里头分析勺嘴鹬的食谱,换下来的羽毛也能用来研究。”

进行鸟类调查,参与建设黑嘴鸥繁殖地,为渔民做鸟类科普……李东明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湿地。“只有这里环境足够好,勺嘴鹬才能待得舒服,也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到来。”李东明说。随着秋迁候鸟“先头部队”到来,条子泥湿地聚集起数以万计的水鸟。李东明会在候鸟到达条子泥时立刻发现,第一时间打电话告知科研人员,帮助他们一起计数。目前条子泥湿地记录的412种鸟类,他已拍到200余种。

 

近年来,条子泥一些珍稀物种种群数量屡创新高。濒危物种小青脚鹬数量从1150只增至1221只,连续三年突破全球预估不足1000只的数量;东方白鹳今年首次记录到121只,为近年最多;卷羽鹈鹕单次记录数66只,今年首次记录到7只在条子泥湿地越冬;火烈鸟连续8年飞抵条子泥湿地越冬,数量由最初的1只增加至11只

图片

从生态摄影师到鸟类调查员和滩涂“拾粪者”,李东明身兼数职。他用执着和热爱,守护着勺嘴鹬,以及千千万万和勺嘴鹬一样依赖于黄海湿地的迁徙水鸟们,也在这片滩涂里收获自己的人生风景。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