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化工围江”困局,实现产业生态同频共振
江苏推进长江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互促共进

发布时间:2023-08-22 11:07浏览次数:

432.5公里的长江江苏段,串联起南京、镇江、扬州、泰州、常州、无锡、苏州、南通8个设区市,如今,总长1169公里岸线,已从之前的“化工围江”变为“一江清水、两岸葱绿”。

作为长江流域生态环保压力最大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江苏以部省共建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试点省为契机,系统提升长江江苏段生态治理效能、推动长江经济带全面绿色转型,2012年到2022年,江苏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7个万亿元台阶,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长江经济带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共进的新路。

生态优先,系统推进长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盛夏时节的南通滨江地区,树荫照水、满目翠绿,江风送来丝丝清凉。近年来,南通持续推动沿江生态保护修复,构筑江海生态景观带,贯通400多公里江海岸线,以生态绿廊“勾勒”江海,实现面貌焕新、功能重塑,迎接新一轮“沧桑巨变”。

长江是江苏的母亲河,全省2/3的生产生活用水取自长江。江苏因江而兴、因江而盛,长江大保护,江苏责任重大。南通是长江入海前的最后一站,长江南通段沿岸的“蝶变”,正是江苏牢牢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战略总基调、护佑母亲河的鲜活缩影。

十年来,江苏通过制定“17+1”问题整改方案,严格落实整改责任制和销号制,开展化工企业关停、转移、升级、重组“四个一批”专项行动,累计关停沿江化工企业3505家,压减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生产企业145家,取消25家化工园区的定位,72.6公里生产岸线转为生活、生态岸线,长江干流江苏段干流水质连续5年保持Ⅱ类。

在拆除沿岸非法码头、关停污染企业的同时,江苏沿江两岸积极推进岸线修复。为让母亲河休养生息,2020年7月,江苏发布长江流域禁渔公告,全省7392艘渔船、14887名渔民全部退捕上岸。

随着保护修复工作向纵深推进,长江江苏段生物物种资源密度显著回升,鱼类多样性开始恢复,江豚游弋的喜人景象从只能在保护区偶遇,到如今流域内常见。

2019年,为打好长江保护修复攻坚战,江苏组织开展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经过三级排查,明确长江入河排污口1.7万个,占沿江11省、直辖市的1/4。目前,江苏已完成长江入河排污口排查、监测、溯源工作,共排查沿江、环太湖4289平方公里,确认排污口1.6万个,对1.2万个排污口进行了采样监测,对所有排污口进行了溯源分类、命名编码,建立了长江入河排污口名录。

问题导向,破除瓶颈推动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江苏“进退有道”重塑长江生态治理格局,“破立并举”加速绿色转型,一直致力于探索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同向发力的可行路径。

2020年1月,总投资约1000亿元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签约落户南通,江苏生态环境部门对照钢铁行业环评审批原则,从产业政策、产能置换、项目选址、规划相符性、生态红线管控、资源利用率、污染治理水平等方面,全方位评估把握项目落户、建设的可行性,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可实现营业收入超千亿元,带动约8万人就业。这也成为江苏贯彻落实长江大保护战略、推动钢铁产能由沿江向沿海转移的重点示范项目之一,为助力全省重点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强劲动能。

随着类似推动沿江产业转型升级、沿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项目越来越多,一曲山水人城和谐相融、产业生态同频共振的新时代长江之歌越唱越响。

化工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加减乘除”,其治理难度之大,从张家港东沙化工园整体关停可见一斑。作为江苏省第一个整建制关闭的化工园,张家港东沙化工园涉及化工企业37家,一直面临企业外迁、关停谈判、关停融资三大难题。经过近5年努力,东沙化工园实现整体关停。在此基础上,转而重点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

“靠人盯”转为“靠数治”,“事后罚”变为“事前防”。记者了解到,江苏有排污单位约30万家,绝大多数布局在长江沿线。为避免“大水漫灌”,江苏推动2.8万家企业安装在线监控,在卫星遥感、走航车及嗅辨等技术加持下,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监控网络,“非现场”监管已成为常态。

一个个突出问题,不遗余力精准击破;一场场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在沿江各市接连打响。

在南京,新济洲、江心洲、八卦洲、龙袍等一批湿地公园串点成线,犹如翡翠项链;幕燕地区整体转型为生态生活岸线,燕子矶老工业基地“砸笼换绿”变新城,随处可见水清鱼跃、岸绿景美的动人图景。在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首次观测到越冬种群青头潜鸭,这一极度濒危鸟类全球仅剩1500只左右。在常州,从长江大保护法治宣传教育馆极目远眺,3年前周边还是林立的化工企业、扎堆的捕鱼船,如今已是水清岸绿的滨江生态廊道。

久久为功,建设美丽中国省域范例

对污染防治不力的干部出示“蜗牛警示牌”“水气红黑榜”,对生态保护引领区实施生态优先的差异化考核……近年来,江苏建立绿色政绩考评体系,树立“不以GDP论英雄”导向,压紧压实各级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政治责任。

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是社会责任之所在,政治责任之所在。近年来,江苏狠抓突出环境问题整改,2018至2021年国家长江经济带警示片披露问题的四批次54项问题全部整改清零,同时自加压力连续4年开展暗访、拍摄省级警示片,推动长江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取得重要成效。

率先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划定的管控单元占全国近1/10;沿江八市“交叉互查”、省市县三级成立“执法重案组”、纪检监察机关全流程实时监督等创新举措联动,“共防共治”落地生根。

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升级、优化营商环境的正向拉动作用,累计出台更新环境政策494项,覆盖集成改革、助企纾困、推动转型等方面,其中38项在全国先行先试。

例如,江苏率先实施与减污降碳成效挂钩的财政政策,率先建立环境应急管控停限产豁免机制,154个“集约建设、共享治污”的“绿岛”项目惠及3万多家中小企业,创新开展水污染物平衡核算,推动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按照每年约5%的目标稳步提升。

《江苏省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办法》首次以政府规章形式,明确生态文明教育、长江大保护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2018年以来,江苏每年至少出台一部生态领域的地方性法规,近三年累计出台地方标准114项,数量是此前10年总和的两倍,解决了一些领域无“规”可用、无“标”可循的问题。

留一江清水、绘两岸美景。沿岸的工厂码头已化身为柳堤苇岸,比大熊猫还稀少的江豚成了“新晋网红”,从靠江吃江到靠江护江,江苏正用绿色发展重塑“江”与“人”的关系,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行动自觉中书写了新时代长江保护新篇章,努力建成美丽中国省域范例。

(中国环境报 李莉)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