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盐城大丰川东港打造“诗与远方”

发布时间:2023-09-19 11:04浏览次数: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在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评选中,“中国麋鹿之乡”江苏省盐城市东南部沿海的大丰川东港榜上有名。 

如今,大丰川东港海湾海水水质优良比例为100%,无劣四类水质,海漂垃圾盖度为0.23‰,海滩垃圾盖度为0.24‰,重点生物种群麋鹿增长23%,东方白鹳、丹顶鹤、黑脸琵鹭、琵嘴鸭分别增长124.5%、116.7%、15.8%、121%,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面积减少12.26%。这得益于盐城市近年来全方位开展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 

污染治理  垃圾少了,景观更美了 

针对入河污染源,盐城市大丰区出台《大丰区川东港水环境整治方案》《川东港国考断面溯源整治方案》,编排工程清单,系统推进川东闸断面水质提升工作。 

2022年,国考川东闸断面稳定达Ⅲ类,总氮年均浓度为3.23mg/L,2022年年均浓度为2.94mg/L,2022年川东闸断面总氮较2020年降低了8.98%。 

针对入海污染源,盐城市完成沿海滩涂入海排污口排查、溯源和整治,实施入海河流沿线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2022年,大丰川东港海湾内入海排污口达标率达100%。  2022年2月,盐城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海滩垃圾清理工作的意见》,打出严控陆源垃圾入海、强化海上垃圾治理、规范上岸垃圾处置、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组合拳”,并形成考核机制,对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打分。盐城市城管局、生态环境局和各县(市、区)相关部门联合行动,凝聚治理合力。盐城市财政每年拿出400万元,对沿海6个县(市、区)海滩垃圾治理进行补助。 

 “海湾还制定了常态化清理制度,明确各方责任、组织专业队伍、配备专业设备并开展常态化巡查,清理沿海岸段海滩及海洋漂浮垃圾,高标准对港口、码头、入海口区域海滩垃圾、海面漂浮垃圾进行清理,通过无人机航拍、人工巡航等方式抽查核查清理成果,实现全时段‘无积存’目标。”盐城市大丰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周斌说。 

2022年,大丰区投入约350万元,集中组织5次大规模海洋垃圾集中清理,日常出动近9000人(次),清理各类海滩垃圾约7769吨。 

56岁的野鹿荡景区职工施玉圣从事观海廊道环卫日常巡视和海洋垃圾的捡拾和分类工作,他说:“现在的海洋垃圾比以前少了很多。”  “海洋垃圾治理后,不仅海湾的自然景观变美了,珍稀鸟类、麋鹿种群活动更频繁,带来旅游热潮,经济效益变好了,再反哺海洋生态保护。”景区负责人朱文琦说。 

通过EOD环境导向开发模式,大丰川东港打造“海陆连线”的旅游集聚区,发展麋鹿特色旅游,目前每年吸引近100万名游客。 

美丽海湾建设公众满意度调查问卷显示,群众满意度达93%。 

生态+农业修复  保护与发展齐头并进 

2019年,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此后,盐城市大丰区通过实施“退渔还湿”“退耕还湿”等工程,对养殖区等进行清理,为湿地自然修复留出空间,也为候鸟停留、野生麋鹿生存拓展了新天地。 

建川湿地以前是淡水鱼养殖区,2019年实施“退渔还湿”工程。盐城港农业科技集团与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通过“政企联合”方式,在建川1620亩退养区域开展生态修复试点工程,探索实施“生态+农业”修复方式。 

修复区内塑造了稻田、河网、光滩、林带等丰富的生境,可供不同鸟类觅食栖息。盐城港农业科技集团生产经营部负责人全必存介绍,项目建设内容包括鸟类友好型禾草沼泽湿地工程、淡水河网湿地工程、生态林湿地工程、植被恢复工程和鱼类底栖动物恢复工程,目前一期、二期项目均已完成。 

“过去为了从‘鸟口’抢食,养殖户通过放鞭炮、敲锣等方式,将觅食的鸟儿赶走。”全必存说,如今,对修复区内农作物开展生态种植,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并采取稻谷部分收割的模式,在耕地中保留部分稻谷作为鸟群的“口粮”。同时,秸秆也为鸟类繁殖、夜栖及避险提供场所,谷物售卖的经济收益则作为后期的管护经费,从而实现“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 

为缓解湿地修复资金压力,大丰区协调引入风电项目生态补偿资金1900万元。“将占用生态资源的补偿资金真正用到生态修复上,提升了资源补偿资金利用的长期价值,也为今后生态修复工作推进奠定了良好基础。”大丰区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秦丹丹说。 

海湾内还建立了蓝色碳汇生态功能区,首创湿地保护“生态修复+绿色金融+湿地碳汇”模式,累计投放1000万元碳汇贷用于生态修复和高碳汇作物培育。 

2022年8月30日,全国首笔基于自然的湿地生态修复蓝色碳汇贷——华丰农业1000万元碳汇贷在大丰区投放,贷款有效质押品为投放主体远期碳排放收益权,用于“退渔还湿”后的建川湿地生态修复和高碳汇作物培育。 

这是盐城“黄海湿地生态银行”框架体系下的首笔试点,创新构建基于市场化机制的湿地保护与修复,有效盘活湿地“碳权”,推动湿地修复资金由“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江苏黄海湿地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辛至然介绍,蓝色碳汇贷款首创“金融+湿地修复+碳汇”的“1+2”模式,通过将川东港南建川养殖区生态修复区作为“试验田”先行先试,打通湿地生态治理绿色金融通道,为缓解湿地修复保护融资压力、丰富绿色金融发展内涵作出积极、有益尝试。

(中国环境报 李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