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消夏湾:用科技构筑生态屏障

发布时间:2023-09-21 15:13浏览次数:

消夏湾湿地位于吴中区太湖生态岛,因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在此避暑消夏得名。区域自然禀赋良好,包含山水林田湖草等多种生态要素。

2020年,作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重点项目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启动建设,总投资3.2亿元。各区将因地制宜建设强化型垂直流湿地、浅滩湿地等各类净化型功能湿地210公顷。2021年,项目被全国水污染防治部际协调小组列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同年被列为全省生态安全缓冲区示范项目。

项目总体思路是打造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通过 “控源”和“生态净化”,实现“多功能利用”。总投资8400万元的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营,在3.3公里长的消夏江边已建设0.4公顷雨污水截留湿地、2.6公顷强化型垂直流湿地、12.5公顷浅滩湿地,治理4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面源污染。目前湿地出水水质优于地表III类水标准,该工程入选2022年度“十佳生态环境治理改革创新案例”。

直面遭遇的严峻挑战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粮食紧缺,这里开始围湖造田。八十年代起,田地落实承包责任制,消夏江环抱的馒头山上,陆续种植了茶树、桃树、橘树、枇杷树等。同时,太湖封湖禁渔制度实施开启了围网养殖时代,消夏湾成为太湖大闸蟹的重要养殖基地。

水产养殖产生的尾水,山上种植的果树茶树,周边村庄产生的农业生产生活污染物,随地表径流直接进入消夏江这一通湖河道,继而注入太湖。

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污染物来源分散、时间随机、空间不确定,监管对象和治污主体确定较为困难,当地的石公村认识到,只有想办法拦截源山里水流并就地处理,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生态环境。但这是一项大工程,首先必须腾出空间作为消纳、降解和净化污染的过渡地带,然后要引进专业机构,通过人工湿地建设、运营和维护,达到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目的。

“生态工程是一项与土地打交道的工程,也是一个与周边群众打交道的过程。最初有不理解的声音,认为我们是来种些花草赚钱,而我们是要把项目做成融合当地生态系统的工程。”项目工程师冯桐介绍,有一年暴雨频频,太湖水位居高不下,沿岸不少村民家里都淹了水。他们向村民许诺,未来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项目完成后,将有效解决内涝问题,这个诺言现在已经兑现。

前瞻创新的探索实践

2017年,消夏江完成了垃圾清理和底部清淤,同时对河道疏通和拓宽。此后,太湖围网全面拆除,太湖水域也退出生产性捕捞。金庭镇清退了消夏湾外圩5000亩养殖蟹塘,完成3000亩土地复垦占补平衡,整治后的高标准农田用来发展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和农业观光旅游。

2020年,作为苏州生态涵养发展实验区重点项目的消夏湾湿地生态安全缓冲区启动建设。投资8400万元的一期项目位于石公村黄家堡至南湾区域,运营方在引进德国智能科技湿地技术基础上自主创新,依照“控源+生态净化+多功能利用”的技术路线,开发并完善了三道湿地拦截处理体系。

从山间流淌下来的雨水污水,先通过既有或专门修筑的沟渠,进入三处雨污水截留湿地,后随着导流渠道汇入生态缓冲塘,实现面源污染由多到少、由少到集中。经过简单物理过滤后,水流将沿着管道注入强化型直流湿地进行生物处理。

在项目管理部,可以看到电脑显示屏上湿地水质和设备工况实时监测信息。项目通过滤床结构、污染负荷率、生态滤料结构及自动化联动控制系统的精准科学设计,能够弹性处理水质水量波动大、变化快的面源污染,实现高效智慧运维。出水水质稳定可靠,已优于地表III类水标准,经由清水廊道汇入浅滩湿地完成净化补充后渗入消夏江,最终注入太湖。

人人向往的生态湾区

在东侧靠近山体的缓冲塘,从山上流下的水体较为浑浊,几乎看不见水生动植物,而西侧处理后的清水回用廊道,只见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溪缓缓流淌,鱼儿自由嬉戏,中间一块块湿地内,遍植旱伞草、美人蕉、鸢尾、再力花等植物,不时还有白鹭飞出。行走在2.8公里栈道上,可凭栏观景。

3.3公里长的消夏江边,建设了15.5公顷各类功能型湿地,周边4平方公里范围的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一期项目通过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性治理,目前每年可削减流入湖8.7吨总氮、0.87吨总磷,建立起一道生态屏障。一方面让污水“下不去”,另一方面使清水“上得来”。项目产出的清水既能用于山上林果、茶树灌溉及高标准农田回补,也可进入清水回用廊道形成景观,还能作为消夏江清洁水补充,提升区域生物多样性。有了优质水源和酸碱度适中的土壤,当地在缓冲区项目南侧采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无人化、两无化水稻种植探索。出产的“太湖绿”品牌大米成为优质品种,为种植农户带来了较好经济收入。

原本筑堤围垦、散乱撂荒的养殖池塘成了飞鸟翩跹、稻浪翻滚的“消夏粮仓”。未来这里还将逐步打造万亩生态良田、缥缈有机经济林、南湾湿地水街、湖湾湿地带等新景点,建设成为人人向往的生态湾区。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