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阴聚力聚焦优化生态环境质量谋创新求突破
“生活在这座花园城市,老百姓的幸福感太强了”
秋初的暨阳城,风轻云淡,鸟语花香,漫步于公园里、广场上,市民可尽情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一座座公园、一条条绿道,将这座城市装点得更加亮丽迷人,扮靓江阴人民的幸福生活。
近年来,江苏省江阴市委、市政府着眼“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聚力聚焦优化生态环境质量,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达到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佳:PM2.5浓度从2020年37.1微克/立方米降至目前的29.7微克/立方米,首次降到30微克/立方米以下;优良天数比率从2020年的77.9%提升至83.6%,首次达到80%以上。国省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从2021年以来持续保持100%。
江阴持续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青山绿水间书写治污攻坚亮丽答卷。
找症结、补短板、求突破,答好体制“创新题”
今年6月28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将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
记者了解到,2021年年初举行的江阴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经全体代表表决,全票通过了《关于扎实推进美丽江阴建设的决议》,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每年的8月15日设定为“江阴生态文明日”。
“这是江阴生态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创新之举,也为打造一座四季有花、随处见景的滨江花园城市提供了制度遵循和保障。”无锡市江阴生态环境局局长王澍表示,江阴以政策决议固化生态文明日,动员全市各界和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为建设美丽江阴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助力打造具有江阴特色的生态文化。
从2021年成功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到2022年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再到2023年成为全省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唯一试点……江阴市不断加强体制建设,敢于找症结、补短板、求突破,全速推进试点改革,构建“1+1+17+1”(支持意见+实施方案+子方案+年度评估)方案体系,确保八大类29项重点任务全面有序推进,健全生态环境议事协调机制,不断完善覆盖全面、权责一致、奖惩分明、环环相扣的责任体系。
2021年初,作为“蜗牛警示牌”认定小组副组长所属单位,无锡市江阴生态环境局给自己颁发了一块“警示牌”。“作为主要监管部门,水监督管理中存在不紧不严不实的情况,生态环境局的责任不能推卸。”正是敢于自加压力的表率引领,江阴市创新制订的“蜗牛警示牌”认定机制不断完善、持续评定,真正让大家“红脸出汗、手中快干”,有效解决了污染防治攻坚“不作为、慢作为、不担当”问题。
今年6月,江阴在全力打造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县域示范过程中,以健全5个工作专班运转体系为基础,创新工作方式,围绕年度重点攻坚任务和阶段性目标,抽调9名业务骨干,创新成立重大项目(印染园区建设)、环保督察整改和生态环境治理三个“四敢四在”攻坚组,通过找问题、下清单、定时限、抓督察和严奖惩5项措施,全力推动各项重点工程项目建设。
出硬招、打硬仗、啃硬骨,做好攻坚“必答题”
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形势依然严峻。“要坚持重点攻坚、强化系统治理,敢于出硬招、打硬仗、啃硬骨,确保各项重点攻坚任务有序推进。”在江阴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挥部的统筹调度、精准施策、统一监督下,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得到化解,环境基础设施得到提升,污染防治攻坚取得阶段性成果。截至7月底,无锡市下达江阴2023年重点治污攻坚目标任务638个,已完成497个,完成率77.9%。
巧转腾挪积蓄绿色动能,江阴聚焦产业转型,巧做“加减乘除”,全力为高质量发展腾出容量和空间,2019年至2022年累计关停“散乱污”企业4468家,腾退土地两万亩,“散乱污”企业“死灰复燃”现象得到杜绝。
围绕重点目标任务,江阴稳步夯实基础设施能力建设,全面推进长江大保护、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实施工程项目27个,总投资57.2亿元。一个个项目的建成投运,是治理能力的不断提升,也是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
作为中国制造业第一县,印染行业一直是江阴传统产业之一,现有印染企业202家,以小微印染企业居多,废水排放量近4500万吨,约占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的60%,印染行业整治提升势在必行。
江阴通过治污水平提升、环境质量提升、经济效益提升,实现用地面积减半、重点水污染物(总氮、总磷)排放总量减半、企业数量减半的“三提升、三减半”总体目标,规划建设长泾、周庄、徐霞客、华士4个印染集聚区和5个印染保留点,到2023年12 月前,4个染集聚区格局初显,到2026年12月前,实现印染企业100%整改,规划园区外印染企业100%关停或搬迁。
强合力、促协同、巧赋能,答好治污“综合题”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江阴环境质量的不断改善,老百姓的感触最深。每天早上,市民朱香妹都会到家附近的运河公园休闲、散步,“生活在这座花园城市,推窗就能见景,出门就能见绿,老百姓的幸福感太强了。”朱香妹说。
江阴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综合运用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如今,江阴生产岸线占比从以前的72%降至48%,行走在“一江一河”城市生态T台景观带,船厂变森林、鱼塘变湿地、工厂变公园,214条美丽幸福河湖水清岸绿、交织成网,一抹抹绿色连点成片,美丽江阴焕发新颜。
江阴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区的江滩上,大片翠绿的芦苇随风摇曳。以前,窑港口可以说是“散乱污”集聚地,随着长江大保护不断推进,政府越来越重视环保,江边环境也越来越好了。
记者了解到,如今,窑港口长江生态湿地保护区雏形初现,绵延7公里的芦苇荡,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前来栖息。调查数据显示,江阴市共有各类生物1679种,其中包含江豚、震旦鸦雀等珍稀濒危物种66种、国家保护物种48种。
“我们将坚决扛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扎口管理好全市工地扬尘防治工作,借助科技数字赋能,不断完善智慧监管平台建设,确保全市工地应接率100%,坚持协同治理、联防联控,为江阴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贡献住建力量。”江阴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江阴市副市长金丹菁表示,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县域示范的新征程上,江阴将总结过去的经验,干实现在的工作,谋划未来的蓝图,走在前,做示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为谱写“强富美高”新江阴现代化建设新篇章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环境报 李莉 美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