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图强 “含绿量”带来“含金量”
一百多年前,清末状元、著名爱国实业家张謇围海造田、垦牧植棉,将南通建设成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从那时起,南通人耕海图强的脚步从未停止,依海而生,因海而兴。
江苏南通通州湾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 季春鹏摄
以港兴业 “大港口”撬动大开发
11月5日,随着最后一项操作指令完成,江苏省首座海岛型变电站——南通洋口港阳光岛110千伏输变电项目完成跨海送电。这座“电力心脏”投运后,可满足每年超过2000万吨的LNG(液化天然气)周转用能需求,为长三角地区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强劲动能。
作为江苏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港口,洋口港获批成为一类开放口岸,目前已拥有LNG码头、液化品码头、通用码头等3座功能性码头,与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通航关系,最多时有5艘海轮同时靠泊。
如今登上洋口港阳光岛,一座座巨型LNG储罐昂然挺立;海面上,两座黄海大桥从岛上延伸到陆地,宛如银龙卧波。平均每天有超过2500万方天然气外输,通过十余公里跨海管道向长三角奔涌。
以港口引产业,以产业兴城市。围垦的临港产业园内,桐昆聚酯一体化项目、金光如东产业基地项目……一个个百亿级重点产业项目接踵而来。通州湾三夹沙南航道竣工、海门港建成5万吨级通用码头、吕四港获批新增3个10万吨级泊位港口岸线……南通276公里的海洋线上,数座深水大港从北向南依次坐落,向海而立。
在海门港新区,总投资达千亿的中天绿色精品钢项目已拔地而起,带动一批钢铁产业链项目落户。今年9月,总投资500亿元的中石油蓝海新材料项目在通州湾示范区开工建设。
落户海门港新区的中天钢铁项目
向海图强“蓝引擎”孕育大产业
今年9月,由振华重工启东海洋工程公司建造的“新海鲟”轮正式交付。这艘全球最大、国内首艘15000立方米舱容的双燃料动力耙吸挖泥船,鸣笛启航前往上海洋山港进行疏浚作业。自主研制的“新海鲟”轮开启了我国LNG清洁能源在挖泥船上应用序幕,各项性能和技术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国内首艘15000方舱容双燃料动力耙吸式挖泥船“新海鲟”轮
世界最大箱级——24188标箱超大型集装箱船、世界首制4000车位LNG双燃料汽车运输船、全球首艘第四代自升式风电安装船……江海岸线上,一艘又一艘“大国重器”,正不断从南通驶向蓝海。
南通结合地域特色和资源禀赋,沿海布局新能源产业。如东县沿海公路上可以看到亚洲最大的海上风电集群,2023年,当地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电项目向电网输送清洁电力137亿千瓦时,超过本地全年全社会用电量。
依托绿电优势,如东沿海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低(零)碳产业园,形成以医药、农药、高分子材料为主导的三大产业板块,百余家企业享受到清洁用能红利。
2023年,南通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近2500亿元,海洋经济规模占江苏省沿海地区约1/2,位居全国主要沿海城市前列。
拥海逐梦 “含绿量”提升“含金量”
南通启东圆陀角是万里长江的入海口,也是江苏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长江、黄海、东海在此交汇,三水相拥,咸淡分潮。
近年,南通积极挖掘海洋特色文化资源,实施65个沿海特色风貌塑造项目,因地制宜打造长三角新兴旅游目的地。
作为江苏沿海特色风貌“缤纷百里”示范段,启东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建成18公里江海沿线生态湿地和绿色廊道,形成一条展示长江文化、凸显江海特色的观江望海旅游线路,将碧海银沙、黄金海滩等沿海旅游资源串联,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最鲜公路”。
秋色正浓,万鸟齐飞。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全球候鸟迁徙通道上的南通,是候鸟南迁北往的重要驿站。深秋时节,全球仅600余只的极危物种勺嘴鹬又如约在如东小洋口滩涂湿地现身。南通投资1000余万元,建设占地面积660亩的保护小区高潮位栖息地,为珍稀候鸟提供安全舒适的越冬环境。
勺嘴鹬 吴为民 摄
近年,南通持续推进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强化海岸带、近海海域湿地、生态林、植被等生态系统修复保护,扮靓“蓝绿交织、多彩多元”最美岸线,2023年南通近岸海水优良水质比例为87.5%。
水清滩净,鱼鸥翔集。地处南黄海沿岸的海门蛎岈山,入水为礁,出水为岛,60只伪虎鲸在附近海域跳跃嬉戏、翻石鹬迅疾奔走于泥滩。当地实施挡浪堤工程海洋生态补偿项目,打造适宜海洋生物休憩的家园。
飞鸟无痕的背后,是生态修复的持续努力。南通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南通将生态修复作为压倒性工程,搬迁码头港区,关停沿江沿海地区散乱污工厂,推动沿江沿海430公里生态廊道全线贯通。如今,江豚的回归、候鸟的落脚、累计增至3789种的生物物种,让南通尽显“江风海韵”。
(南通市生态环境局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