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市建宁小学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若干尝试与探索

发布时间:2024-04-24 15:45浏览次数:

一、活动概要

活动名称:连云港市建宁小学开展气象科普教育的若干尝试与探索

设计理念:为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的精神和《加强海州区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紧紧围绕“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气象防灾减灾科技教育工作,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气象科普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防灾减灾意识,促进青少年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概况说明:德育处根据少先队员兴趣成立气象实践社团,设有气象观测小组若干,少先队员任组长,进行自我管理,由大队辅导员徐翔主抓,郑井敏、张会、孙秋杰、杨蕙瑜、徐静等辅导员作为核心辅导员,同时聘请连云港市气象学会秘书长范从勇担任校外总辅导员,我校优秀毕业生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专业毕业生现任赣榆区气象局研究员王雨阁担任校外辅导员,对少先队员进行引导和活动开展的指导。我们重点开展三项活动,即建宁天气报送、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气象科普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气象科普教育。

二、活动目标

(一)让气象科普的氛围在建宁校园各处展现。

(二)让气象科普教育使各个年龄层的学生都有所收获。

(三)让气象科普活动贯穿每个学期的始末。

(四)让气象科普知识辐射家庭和社区。

三、时间安排

根据气象社团的年度工作计划,除寒暑假外,贯穿整个学年度;每月针对各种气象、环保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每次活动约40分钟。

四、活动对象

(一)学校有一支各个年龄段的学生气象活动小组,每班为两到三名学生。

(二)每个班级有一支由学校气象活动小组成员为主干的班级气象小组。

(三)学校气象活动小组分工明确,观测组、记录组、播报组等,并且按时轮换。

(四)从基层教师队伍中吸纳组员,有特殊才能的、各年级的负责老师,固定下来,参与学校气象科普建设。

五、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参考教材为《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

身体和心理的准备:由连云港市气象学会秘书长范从勇进行宣讲前培训,帮助队员员答疑解惑,指导队员活动开展。

教师:由学校大队辅导员徐翔主抓,郑井敏、张会、孙秋杰、杨蕙瑜、徐静等辅导员作为核心辅导员,同时聘请连云港市气象学会秘书长范从勇担任校外总辅导员,我校优秀毕业生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专业毕业生现任赣榆区气象局研究员王雨阁担任校外辅导员。

活动场所:学校气象站、学校微信公众号、气象教室等。

社会支持及宣传:在市生态环境局的指导和资助下,以各项主题教育为载体,推动校园气象科普教育,更重要的是得到了市气象局的专业支持和资助,缔结为气象科普教育共建基地。同时我们与东辛小学等学校结对交流,全面帮助建立与推进气象科普进校园与生态环境教育。目前,师专一附小、苍梧小学、海宁小学等学校相继建立了校园气象站。

六、活动过程

目前学成立校园气象站、气象教室、科普展馆和实践基地,让学生随时随地了解校园环境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开展气象探究活动。成立气象社团并重点开展建宁天气报送、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气象科普三项活动,以点带面推动气象科普教育。同时,以“数字化生态教育”为核心,添置了《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等学习用书,拓展和延伸气象科普教育课程的实施,并充分地发挥校园气象站的作用,将校园气象站作为气象科学课程实习基地,让每一个同学都参加气象观测知识的学习。结合校园气象活动与比赛,对做出重要贡献的和获得优秀成绩的学校老师、学生、班级进行表彰,以点带面引领校园气象科普教育向纵深推进。

七、活动特色

(一)校园气象站

校园气象站由数字气象站和人工气象站组成,数字气象站可以监测温湿度、PM2.5、大气压力等多种气象参数,通过传感器、有线网络、局域网络等多种方式传输数据并直观显示,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观测数据共享;同时我们分别在向阳通风好和背阴处设置2处人工气象观测点,以满足少先队员动手实践需求,提升少先队员观察、比较、分析、归纳等综合能力。

(二)气象科普教室

主要由物联网创新实验室和STEAM教室组成,为少先队员开展课堂学习和社团成员进行活动提供重要场所,同时兼顾气象数据的接收,数据处理和资料归档的功能。我们先后添置了《中小学气象科技探究实践》等学习用书,拓展和延伸气象科普教育课程的实施。

(三)科普展馆

通过展厅和展室等功能场馆来推进科普教育,并计划调整布局,在实验室对面现图书馆的位置建设科普展馆。

(四)气象实践基地

一是依托市气象局开展气象实践活动;二是建立校园多向度实践场域,将气象科普教育布点在学校各处,让少先队员们随时随地了解校园环境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开展气象探究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