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 创建特色“无废细胞” 扬州推进“无废运河”建设
江苏省是大运河河道最长、文化遗存最多、保存状况最好和利用率最高的省份之一。
今年3月,江苏省生态环境厅联合多部门印发《江苏省“无废运河”建设工作指导方案(2024—2025年)》,部署了6大类24小类工作任务。
近日,江苏省“无废运河”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扬州召开。会上,扬州介绍了当地推进“无废运河”建设的经验。
扬州市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局长尤勇介绍,近年来,扬州不断加强环境准入管理,在完成新一轮生态红线调整的同时,将凤凰岛、三江营等10%以上的国土面积划入国家级生态红线,设立16个自然保护地,建成了一系列湿地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建成14个国家森林乡村和191个省级绿美村庄,全市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到了24.07%、66.4%。
同时,扬州市编制完成《大运河扬州段核心监控区国土空间管控细则》,全面加强大运河523平方公里核心监控区域的用途管制。在用地预审和审批中,严格审查把关大运河核心监控区新增建设项目性质和规模,严控滨河生态空间非公益性建设用地,保证大运河风貌完整性。
据介绍,为深化“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扬州市建立食品产业园、杭集高新区、扬州电池园等园区正面、负面清单,严控项目环评审批,2022年以来,共否决、劝退敏感区域污染型项目63个。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三湾片区被规划为工业区,聚集了80多家企业,水质恶化,河道淤浅,垃圾遍布,是生态建设和城市管理的突出短板。近年来,扬州市投入60多亿元,搬迁企业、拆除码头、清理违建、退耕及修复湿地,开展三湾片区污染治理。通过对运河三湾段开展河道疏浚、驳岸改造等工程,每年减少入河废水约15万立方米,减排COD 1202.5吨、氨氮135.5吨、总磷11.9吨,河段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近年来,扬州还建设了一批与“无废运河”密切相关的特色“无废细胞”,扬州中远海运重工有限公司是其典型代表。近年来,这家公司通过治理设备设施提升、生态环境智慧系统提升环境治理水平;通过能耗在线监测管理平台、节能改造、余热回收利用、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等,减少碳排放1.2万吨/年,万元产值综合能耗降低50%以上。
此外,这家公司制造的全球首艘万吨级江海直达纯电动力集装箱船,每行驶100海里可节约燃油3900公斤,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2.4吨,在绿色船舶应用方面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在固废治理方面,扬州市编制出台了《扬州市净塑城市基线指标》等5项评估基准,共实施废旧塑料回收利用项目10项,年回收利用废塑料20多万吨。”扬州市生态环境局固废与辐射管理中心主任汤潜之介绍,同时,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快递包装废弃物中可回收物规范化、洁净化回收,大力实行细分拣和资源化利用,陆续建成9座具备塑料垃圾储存、分拣功能的环卫综合体。
(中国环境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