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1) | 南通通州区依托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促进区域绿色低碳发展

发布时间:2024-09-20 15:31浏览次数:

实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是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举措,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省已建成覆盖全域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落实分区域差异化精准管控要求。制度实施以来,各地不断深化成果落地应用,在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管理和环评审批、支撑重大规划编制等领域取得成效。

江苏生态环境特开设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用案例专栏,旨在展示江苏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制度实施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典型经验模式,强化应用案例引导,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促进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落地应用,协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加快建设美丽江苏。

下一步,我省将持续做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在政策制定、环境准入、园区管理、执法监管等领域典型应用案例挖掘,推广应用经验,确保制度落地见效。

案例概况

20225月,生态环境部正式复函同意通州区作为全国16个地区之一,率先开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研究工作,探索具有通州特色的减污降碳路径。202212月和20238月,生态环境部分别组织开展试点研讨会,通州区的推进路径获得认可,在20239月全国规划环评工作会议上被作为正面典型推广。20243月,试点顺利通过部级验收,专家一致认为通州区试点研究基础扎实、重点突出,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主动适应双碳战略目标,加快推动减污降碳协同管控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示范。

亮点做法

一是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创新性融入降碳协同。在减污降碳协同试点研究过程中,采用一底图”“三协同”“两清单的工作思路,实现在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中融入降碳协同措施。一底图基于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工作底图,系统梳理通州区能源消耗、碳排放等数据,科学分析二氧化碳排放行业特征、变化趋势,补充一张碳排放工作底图;三协同围绕目标协同、空间协同、措施协同,通过网格划定,将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双高区域落到生态环境管控单元上,确定了强化管控的重点区域;两清单采用多元技术方法结合企业现场调研筛选出协同度较高的工艺措施,构建了减污降碳协同措施库清单,分别从总体准入要求和具体单元准入要求层面,优化调整了生态环境准入清单。

二是编制绿色招商指南服务营商。为深入落实省市区优化营商环境重点工作要求,同时实现项目准入把关前移,结合减污降碳协同试点成果、南通市绿色发展指导意见和区域发展特色及需求,创新性地编制了《通州区绿色招商指南》,指南中明确了重点行业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绿色发展指标体系,针对不同镇街、各级工业园区,系统梳理汇编了各级各类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和限制条件,为绿色招商提供指引,真正实现了一本通;同时注重项目招引服务,分别从项目引入前、启动中、建设后提出全过程、一系列绿色服务的指南和承诺,切实为营商环境优化提供生态环境保障。

成效与启示

为更好推进试点成果落地,在充分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特点的基础上,通州提出一体推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共赢的应用案例。

一是批设首个数码印花工业园区。通州积极探索印染行业集聚发展和产业绿色低碳转型,20238月,通州区批设了首个数码印花工业园区。将产业准入落实到具体环境管控单元,本次试点新增印染行业资源开发利用管控要求,并进一步细化到具体的环境管控单元,指导现有企业升级改造和新建企业选址准入,推动家纺印染环节智改数转,为印染行业集聚发展和转型升级提供了示范。

传统家纺产业转型实施路径图

二是构建压铸循环产业体系。南通高新区两家上游头部企业经熔化精炼铸造生产铝液及铝锭,外售给区内压铸企业,经过压铸制成汽车零部件对外销售,其产生的铝灰渣,经回收再利用,生产高铝熟料,每年综合利用4万吨铝灰渣、二次铝灰,可实现二氧化碳减排19.36万吨/年,推动了工业固废在园区内、厂区内循环及协同利用,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就地资源化效率,有效推进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铸压循环产业体系图

三是推动建设近零碳工厂示范。百威(南通)啤酒有限公司根据公司产品碳排放特点和发展现状,通过实施啤酒废水代替碳源”“建设屋顶分布式光伏”“建设热泵热能中心”“全面实现100%绿电使用等措施,厂区绿电与太阳能发电相结合实现自给自足,提升废水去除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啤酒厂废水处理运行成本,实现双赢绿色效益,建设近零碳工厂示范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