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这个湖今年继续投资百亿元,市长说:安排!

发布时间:2025-01-13 14:41浏览次数:

“坚决克服麻痹思想、乐观情绪、厌战心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抓好治太各项任务,坚持湖岸同治、流域共治,深化外源减量、内源减负,推动太湖水质根本性好转的‘拐点’尽快到来。”1月8日,江苏省无锡市市长赵建军选择带队专题调研推动太湖综合治理,并主持召开会议听取今年治太重点工作安排。在资金投入上,赵建军指出,要抓紧排定、高效实施总投资不少于百亿元的治太项目。

地处太湖西北部的无锡市,始终把太湖治理这一“国之大者”刻在心上、扛在肩头、干在实处。国家最新监测数据显示:2024年度,太湖无锡水域总磷浓度为0.049毫克/升,同比下降9.3%。这意味着无锡人的“母亲湖”本世纪以来首次达到全年Ⅲ类水质,提前6年达成国家治太总体方案提出的目标,太湖成为我国重点治理的三大湖中首个全年“良好”湖泊。


恢复水质抓重点,清淤!


太湖美,美在太湖水。

太湖是中国第三大淡水湖,湖泊总面积2400多平方公里。而无锡市拥有758平方公里太湖水面面积,占全湖总面积的32.4%;占有太湖岸线142公里,约占沿湖总岸线的1/3。江苏省15条主要出入湖河道,13条在无锡市入湖。

近3年来,江苏无锡每年投入资金超百亿元治理太湖,累计实施治太重点工程1130个,水质藻情达到17年以来的最佳。

眼下,蠡湖生态活水和蓝藻水华防控工程利用梅园水厂现有场地新建生态净化厂,向蠡湖提供生态活水。调研中,赵建军来到水厂取水口查看蠡湖水质,深入施工现场了解工程建设进展和工艺流程,要求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争取尽早通水运行,进一步促进水系连通、净化湖体水质,让“水上客厅”焕发新风采。

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湿地带试点工程将构筑长约1.75公里、宽约100米湿地带,可消纳固化淤泥超20万立方米,主体工程已经完成。赵建军现场观看无人机实时航拍画面,仔细询问消浪潜堤构建、淤泥土方回填、水生植物种植等情况,要求有关方面提速竣工验收,提效技术攻关,积极扩大湖滨湿地带试点建设,打造健康完整生态体系,不断提高太湖水体自净能力。


太湖为何要清淤?


太湖湖区地势低平,周边发达的水系中携带着大量泥沙,当泥沙进入太湖相对平缓的湖盆后,水流速度急剧下降,泥沙失去搬运动力,在湖底沉积。

而河湖中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死亡后也会沉降堆积,与泥沙混合在一起,年复一年,便形成了湖底大量的淤泥。

2007年,太湖蓝藻数量突破临界值,大规模暴发,无锡市太湖水域受灾严重。蓝藻的暴发,暴露了太湖“底部的问题”。因此,治理蓝藻,恢复太湖水质,清淤工作必不可少。

2007年以来,无锡累计完成太湖生态清淤约3700万立方米,超过全太湖清淤总量的70%。2024年3月,无锡启动了新一轮太湖生态清淤梅梁湖区工程。工程预计5年完成,总清淤量是834万立方米。

加速清淤的同时,无锡的生态湿地也在持续上新,如今,沿着太湖西岸环湖而行,10个新建湿地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生态珠链。经湿地净化后的入湖水质稳定保持在Ⅲ类,局部甚至达Ⅱ类,昔日的陈藻池变身生态“滤芯”,为探索太湖水生态修复闯出了一条新路。


不少于百亿元的治太项目,安排!


调研的专题会上,无锡市生态环境局汇报今年全市太湖治理重点任务和工程项目谋划情况,市相关部门分别围绕太湖清淤、河道整治、蠡湖深度治理、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农田排灌系统生态化建设等方面汇报了工作打算。

据悉,围绕增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无锡将新改建污水管网31公里,完成300个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以切实降低污染物入湖总量,为建设美丽太湖添色。

在充分肯定过去一年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后,赵建军强调,要倍加珍惜太湖治理标志性重大成果,扛牢责任、保持定力,推动新一轮治太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更好展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要强化目标导向,紧紧围绕“太湖无锡水域水质稳定达到Ⅲ类,蓝藻水华次数、面积、藻密度均好于去年”工作目标,加压奋进、靶向攻坚,力争主要入湖河流水质达到Ⅱ类,加力提升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处理率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力促各级支浜消黑除劣、动态清零,确保国家和省环保督察交办问题按时序进度完成整改,以实际行动守护太湖碧水安澜。

来自生态环境部门的信息显示,2024年,经受住53个高温天“烤”验后,1月—9月太湖北部湖区和湖心区继续保持湖泊Ⅲ类水质。

“2007年以来,太湖无锡水域首次在2024年上半年未监测到蓝藻水华,太湖连续两年上半年度达到‘良好’湖泊标准。”无锡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2024上半年的水质藻情让人吃了一颗“定心丸”,但进入下半年,开始连续高温少雨,太湖蓝藻应急防控形势变得严峻起来。

截至2024年10月10日,太湖无锡水域发生蓝藻水华的最大面积、平均面积均小于去年。

太湖仍需精心呵护。赵建军在专题会上也强调,要紧抓应急能力,充足配备蓝藻打捞船只等装备,细化落实打捞、曝气、围隔等举措;紧抓控源截污,加强入太湖、入长江、入大运河周边的污水管网改造和农田尾水处理,协同推进生活、工业、农业、湖体“四源”共治;紧抓形势研判,深入研析蓝藻水华暴发机理;压紧问题整改责任,完善督查督办机制,久久为功推动太湖水质和藻情一年更比一年好,奋力交出过硬答卷。

牢牢把握太湖治理主动权,更美的太湖,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