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零碳园区,苏州这一样板如何复制推广?

发布时间:2025-10-14 14:50浏览次数:

在吴淞江畔,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内的一座“园中园”,这里的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厂、有机废弃物(餐厨、厨余垃圾等)处理厂、垃圾中转站、热电厂、天然气接收站等七座基础设施,在处理园区内废弃物的同时,实现了各自副产物的内循环。


循环经济产业园鸟瞰


循环经济产业园鸟瞰中新集团旗下中新苏州工业园区绿色发展有限公司总裁吴疆介绍说,他们的目标是把这个园中园打造成一个“近零碳”产业园,实现资源能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排放的最小化。

循环经济产业园是苏州工业园区零碳实践的一处缩影。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支持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建成一批零碳园区,逐步完善相关规划设计、技术装备、商业模式和管理规范,有计划、分步骤推进各类园区低碳化零碳化改造。

作为国内综合发展水平最好的区域之一,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规划先行、数字化碳管理以及园区企业共建,在零碳园区建设上做出积极探索。


规划先行,描绘转型蓝图


苏州工业园区第二污水处理厂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 澎湃新闻记者 刁凡超 摄

50MW/100MWh电网侧储能电站


苏州工业园区的零碳之路有一条清晰的顶层设计。苏州工业园区经发委副调研员陈霞说,在顶层架构上,苏州工业园区搭建了“1+1+N”的政策体系,包括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科技等方面都有具体的减碳措施。

在组织体系上,苏州工业园区成立了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领导小组。以碳达峰实施方案为指引,苏州工业园区从产业、能源等方面开展了十大行动。陈霞说,苏州工业园区内聚集了各级绿色制造体系企业超160家,这些企业碳中和意愿比较强烈。2022年11月,苏州工业园区管委会联合国网苏州供电公司进行了碳普惠探索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区域内市场化自愿减排交易体系,盘活了新能源产生的碳减排量,让企业低成本、高效率实现了碳减排量核证、碳交易以及碳抵消,提升了绿色竞争力。

“有了碳资产,企业可以通过碳普惠智能服务平台进行碳交易、变现。”陈霞说:“在降碳方面,政府提供政策引导,建立考核机制,企业从自己的角度而言都会算大账,节能降碳长远来说对企业发展是有利的,降低成本的同时,履行了企业社会责任,更好融入全球市场契合绿色可持续发展。”


搭建“碳网”,为园区碳管理提供依据


企业的碳排放表现如何评估?陈霞介绍说,园区在推进工业企业“碳效码”应用,开展工业企业碳效综合评价,建设重点企业碳账户,企业可登录碳达峰平台,使用碳核算、碳足迹功能模块开展相应碳管理。

简而言之,碳效码是用于评估和监测园区内企业和项目的碳排放效率的工具,它通过收集和分析企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数据,帮助企业和园区管理者了解其碳排放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减排措施。

“我们前期对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行业碳效指南作了研究,针对企业的能耗和碳排表现,结合行业碳效水平,给园区内每家企业建立了‘一企一档’。”陈霞说,企业的碳效码得分可视化呈现,企业可以从多维度直观地看到自己的碳减排潜力,进而进行精准的碳减排管理。


苏州工业园区“碳网”平台 受访者供图


在苏州工业园区,有一张园区“碳网”平台,能够帮助园区和企业进行碳排放核算。它涵盖了园区的碳排放强度总量,并且分行业、分能源品种、分产业结构对园区的碳排放状况进行多维度比较。

“没有核算就没有管理,所以核算是第一步,”碳路未来(苏州)科技合伙企业总经理刘心怡说,目前全国已有十几个园区复制了这种“碳网”的管理方式,通过核算能够对园区内的项目进行分类指导,更好地进行碳排放管理。

零碳工业园区建设需要标准和核算,“碳网”解决了园区碳排放核算的问题,能够应用到园区的能耗管理,也为园区减碳提供可选择的空间和路径,进而未来应对国家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双控的过渡。


ESG驱动,助力企业供应链碳管理


工业园区的零碳转型很大程度上需要企业的积极行动,除了做好顶层政策设计和考核机制,如何契合企业诉求,挖掘内生动力,从而实现企业经营和降碳的双重效益,是另一个重要的命题。

“我们一直在梯度培育绿色工厂、近零碳工厂、零碳工厂,指导企业落实ESG管理体系,利用ESG服务平台开展自评价,完善可持续发展举措,并且也鼓励龙头企业对照《绿色供应链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开展绿色供应链建设。”陈霞说。

在园区内,苏州ESG产业创新中心的大楼里,企业不仅能找到碳核算服务商,还能对接绿色金融产品、参与行业沙龙、获取国际标准动态。

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李文杰说,创新中心内围绕ESG集聚了一批专业机构,能够为企业提供一揽子绿色低碳的服务。在苏州工业园区ESG公共服务平台上,企业可以免费对自身ESG竞争力进行在线“诊断”。以“标准诊断”为例,企业根据平台上细分出的39个行业、200多道细项问题,可以快速评估企业的ESG治理水平。这对工厂、企业的减碳有很大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