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媒体:中国生态保护之路值得借鉴
巴西《论坛》杂志网站10月7日发表文章《巴西在保护森林与水域方面能向中国学习什么》,作者为娅拉·维达尔。文章编译如下: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将于11月在巴西举行。巴西将处于本世纪最紧迫的辩论中心:如何保护森林,并遏制威胁地球的气候危机。
这次会议将是与其他国家交流经验和具体解决方案的机会——中国有很多可以传授的经验。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已成为生态恢复、植树造林和自然资源可持续管理方面的榜样。
来自世界另一端最鼓舞人心的例子之一是对长江的保护。长江流经中国森林最茂密的地区之一。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木材采伐是该地区重要的生计来源。但当政府禁止商业砍伐并启动植树造林和可持续管理计划后,一切都变了。如今,那里已成为生态恢复的标杆。
中国的生态政策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以玛可河林区为例,过去依赖木材生产的民众现在通过保护自然来谋生。当地居民被聘为生态护林员,负责巡护森林、预防火灾和保护水源,并由此获得收入。
由于幅员辽阔,中国依靠技术来加强环境保护。如今,传统巡逻方式与无人机、高分辨率摄像机和红外传感器等相结合,可以及时发现非法砍伐并实时监测植被生长情况。
这种人力与技术创新的结合使以前看来不可能的事情成为可能:重新造林并恢复退化的生态系统。
巴西面临着中国30年前经历的挑战:协调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中国走过的道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例如,让保护成为国家政策,设定目标并进行持续监督。植树造林并保护水源,将科学技术和社会包容相结合。重视当地社区,将其作为保护工作的主角。利用技术保护自然并提高监管效率。创造绿色收入,表明保护环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
中国政府重视保护环境,并将其融入经济发展计划之中。中国已经实施了一系列旨在恢复生态和应对环境退化的政策,这些都已成为国际标杆。
中国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禁止在全国大片地区进行商业采伐,并建立国家生态保护区,例如青藏高原上的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保护区之一,负责保护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
中国还大力推动河流和湿地的恢复,实施防洪、河岸修复和水道净化项目。2020年通过的长江保护法创建了一个生态保护带,限制污染性工业活动、鼓励清洁的内河运输,并促进沿岸地区使用可再生能源。
在城市建设领域,“海绵城市”等模式旨在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如植被屋顶和自然排水系统,使城市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目前,中国有数十个城市应用这种模式来减少洪涝灾害并改善水质。
这些举措得到了雄心勃勃的气候目标的支持,例如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总体而言,这些政策展示了中国如何从基于自然资源密集型开采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一种融合绿色经济、技术创新和社会包容的发展战略。
中国的经验表明,保护自然也是发展。中国成功恢复了河流、重新绿化了群山,并将保护自然转化为就业机会和民族自豪感。拥有地球上最大热带雨林的巴西也可以走同样的道路,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参考消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