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废条例宣贯 | 一场全民参与的“寻宝”实践

发布时间:2025-10-24 14:25浏览次数:

新修订的《江苏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工作负责,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组织开展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全程分类管理、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的宣传教育,普及相关知识,促进公众养成生活垃圾分类习惯,推动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活垃圾分类。

在江苏省首个“无废社区”——雨花台区板桥街道三山社区,没有轰轰烈烈的改造工程,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破袋投放的厨余垃圾、以物易物的跳蚤市场、变废为宝的手工课堂……


工作人员为三山社区居民进行噪声测试展示


“无废”有了“行动指南”


走进朝阳西苑小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道路和有序摆放的分类垃圾桶。绿、蓝、黑、红四色桶分别对应厨余、可回收、其他和有害垃圾。每个投放点都配有图文并茂的指示牌,还有垃圾分类指导员在现场指导。

小区中心有个“无废长廊”,侧面的小广场上,一场别开生面的环保科普义诊活动正在举行,吸引百余名居民参与,近200份宣传资料一会儿就发完了。


工作人员为三山社区居民进行环保科普


环保科普专区最具人气,主持人刚抛出问题:“常规环境下,羊毛袜子和塑料瓶哪个自然降解需要的时间更长?”一位阿姨立即举手:“我知道!塑料瓶!”她赢得了一个环保布袋。

“类似活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举行。宣传科普并非简单说教,社区发放的环保袋上,印着可爱的卡通形象和朗朗上口的标语;宣传册采用图文结合形式,内容从‘为什么要做垃圾分类’到‘旧物改造小妙招’,简单实用。”三山社区党委负责人莫慧介绍。

为使“无废”理念有章可循,三山社区制定了“无废社区”建设十条公约,宣传栏、展示板等设置在小区的长廊、楼道等公共空间。

“生活垃圾精准分类,厨余垃圾投放到位;倡导绿色出行,优先步行、骑行或公共交通出行;拾起菜篮子,使用布袋子,减少使用塑料袋;响应光盘行动,减少剩饭剩菜;提倡旧衣回收、闲置物品交换,变废为宝……”莫慧说,“这十条都是经过前期问卷调研和上门沟通后确定的,完全契合居民生活习惯,逐渐成为居民们一目了然、心照不宣的日常行动指南。”


三山社区内“无废城市”宣传标语


垃圾也能“变废为宝”


“无废城市”建设,最难的是什么?许多人的答案惊人一致:难在人。

很多人心中,并没有“废”的概念。破木片、旧自行车、废轮胎……凡是曾经有用的物品都舍不得扔,总想着“以后可能用得上”。结果,生活空间反而被越来越多的“废品”侵占。老年住户占比较高的朝阳西苑小区,曾是一个被旧物“困”住的社区。

“有废不扔不等于无废,把‘废’激发出新活力,变成生活中的宝,才是真正的无废意义所在。”莫慧说。建设“无废社区”以来,社区仿佛开启了一场全民“寻宝”实践——家里多年不用的“压箱底”,楼道里无人问津的“破烂”,都成了居民的创意对象。

小区每栋楼前都摆放着一台绿色的旧衣回收箱。莫慧说,小区共设有6个回收点,专门的环保公司每周清运一次,“近三年来,我们累计回收了三四百件衣物,呈现出逐年递增趋势。”


三山社区居民在捐赠闲置衣物


为了让更多垃圾“变废为宝”,三山社区推出“以物换物换积分”活动,鼓励居民把自家垃圾分类打包,每月最后一个周六来村委会小广场,通过积分兑换方式来换取日常用品。居民俞阿姨曾用捡到的烟头兑换了16个鸡蛋,“现在看见路上有烟头就随手捡起来,换来的鸡蛋可以烧好几个菜呢。”

“无废课堂”是社区另一创新举措。设在17栋活动室的教室,每月开展两次活动。除了手工课,“环保时装秀”也备受欢迎:硬纸板经过剪裁粘贴,变身威武的机器人铠甲;五颜六色的塑料袋巧妙地编织成飘逸的公主裙;废弃的光盘和瓶盖串在一起,成了闪耀夺目的配饰……


全民共建“无废”共同体


在三山社区,“无废”不仅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场由居民、志愿者、企业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生动实践。

在朝阳西苑小区,社区“三山二水”志愿者队伍不仅负责垃圾分类指导,还定期开展巡河护渔、环境整治等活动,通过教育引导、示范带动、相互督促,带动子女、朋友等身边人共同参与环境治理和“无废”建设。

40多岁的陈修宏是志愿队的“主力”,这位退役军人利用休息时间在垃圾桶边指导居民分类投放。“刚开始推行时,很多老人不习惯,就得手把手教。”陈修宏说。

企业也是三山社区“无废”体系的重要支撑。作为区域工业龙头企业,宝钢股份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梅钢公司)以技术创新和资源循环为核心,全力推进“无废工厂”建设,实现一般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99.9%、危废零填埋目标。目前,梅钢公司的钢渣尾渣已应用在多条社会道路,施工面积约5万平方米。

梅钢公司还与三山社区创新合作,利用地理区位优势,开通了一条特色小火车线路。这条全长5.4公里的线路,将梅钢“无废工厂”、梅钢工业文化旅游区“无废景区”以及三山矶生态公园串联起来,打造出南京首条“无废旅游路线”。


资料图


迈向“十五五”,三山社区将开启新的探索:一方面,加快与辖区144家企业签署“固废不出厂”协议,将工业领域的“无废”实践做深做实;另一方面,借助三山矶生态公园的自然资源,发展生态文旅项目,探索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之路。

“我们的目标不只是建设一个‘无废社区’,更要培养一代具有环保意识的市民。”莫慧说,“当环保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时,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资料图(摄影:金洪源)


三山社区的实践,也是南京“无废城市”建设的一个微缩样本。截至目前,南京已累计建设800余个“无废细胞”,覆盖学校、景区、医院等8类不同场景,通过环保公开课、知识问答、现场观摩会、垃圾分类游戏、“变废为宝”展示秀等形式广泛开展进社区、进企业、进乡村等各类“无废”活动,引导广大市民群众共同参与“无废城市”建设。

(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