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基层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典型案例(五)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
2023年以来,为深化落实省以下生态环境监测垂直管理制度改革,省生态环境厅创新开展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工作。经过两年努力,全省78家基层监测机构分两批实现规范化建设全覆盖,人员在岗率平均提高至92%、监测能力项增加三成,执法监测和应急监测履职能力明显提升。现推出第二批6个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典型案例,这些案例在履职尽责、监测能力提升等方面表现突出,具有重要的示范效应。
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成立于1978年,总建筑面积2045.05㎡,监测用房面积1115.68㎡。下设办公室、现场室、分析室、质控室、自动室、应急室6个科室,现有在岗人员27人,其中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3人,高级工程师6人,工程师11人,助理工程师6人。资质能力涵盖水、气、声、固废、土壤等127项,基本覆盖辖区重点产业和主要环境风险相关特征污染物。2023年以来,围绕监测机构能力目标,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筑牢“三项保障”,2024年底高质量完成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规范化建设,监测履职能力全面提升。
强化装备配置,筑牢规范化建设基础保障
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切实加强仪器管理,落实专人开展维护检定工作,仪器使用绩效进一步提升,每年开展老旧落后仪器设备更新淘汰,基础监测仪器保有量40多台,充分保障55项基础监测能力的有效保持。
分析自动化-实验室COD
紧跟智能化发展趋势,完成总磷、总氮、氨氮、石油类、阴离子、硫化物、化学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等常规指标手工监测自动化替代,自动化监测覆盖项目数达90%以上。积极引入先进设备,完善新型监测装备体系。新增便携式VOC检测仪、非甲烷总烃检测仪、重金属检测仪、有动力土壤采样装备和无人机、无人船等现代化设备,装备水平显著提升。
提升监测效能,筑牢规范化建设能力保障
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始终将资质能力建设作为核心任务,不断拓展监测项目,提升技术水平。规范化建设以来,共新扩资质项目11项14种方法,合理配置监测力量,保障A/B岗配备齐全,双人持证全覆盖。
执法监测-便携式监测设备
全力推动污染源监督监测量质提升,两年来自行承担率均为100%,污染源监测报告书实现两年翻一番,突破200份。组织开展应急监测预案修订,完善各类事件针对性应急监测方案,强化实战演练和过程评价。
以服务地方生态环境保护,不断提升环境质量为目标,推动建立局队站协同机制,2024年共开展溯源、调查监测45次,信访监测32次,为环境治理提供大量科学依据。
溯源监测-无人机应用
聚力党建引领,筑牢规范化建设组织保障
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等,激发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近年来多次开展群众服务活动。
每年开展意识形态检查排查工作,开展警示教育,以党风廉政建设为抓手,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推动机构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开展廉政教育、纪律检查等,不断排查风险,确保各项工作廉洁高效。
党建业务融合-结对共建
坚持党建与业务融合,2024年,盐城市东台生态环境监测站支部与弶港镇巴斗居党总支达成结对共建,双方围绕巴斗居渔旅融合的发展优势及养殖尾水监测与治理,共同探讨推动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以党建促业务、以业务强党建,进一步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