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苏州,与1028个乡村湿地美美与共

发布时间:2025-04-07 16:28浏览次数:

苏州,这座因水而兴、因湿而美的江南古城,近日成功申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

苏州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人口密集,周边环绕着广袤的乡村,湿地内人与自然深度融合的特色十分鲜明。在城市化进程中,苏州是如何留住乡村湿地的各色形态,探路乡村产业新形态?


乡村湿地筑起生态屏障


3月7日,太湖东山湿地正举行一场候鸟直播。8万候鸟翩跹起舞,又黑压压飞过湖面,景象壮观。“这两年太湖水质透明度提升到1.5米,沉水植被覆盖率超过40%,东山湿地观测到8万余只越冬候鸟,黑骨顶鸡、白鹭等种群数量创历史新高,湖体总磷浓度较2007年下降47.3%。”苏州市湿地保护管理站站长冯育青站在临湖观测点感慨。

水质改善带来了生态链的良性循环,禁捕退捕政策实施后,就连被视为“水质哨兵”的鳗鱼种群也重现生机。

在湖滨带长达13公里的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成片的芦苇和树林,成为白骨顶鸡、黑嘴鸥、小天鹅、鸿雁等众多湿地鸟类的栖息地,近年来,太湖共调查记录到野生鸟类超过310种,园内湿地植物种类达到331种,有效净化水质,为太湖水筑牢了生态屏障。

太湖生态岛消夏湾湿地安全生态缓冲区,通过“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治理,每年削减大量流入太湖的氮磷污染物,成为全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典型案例。水映长滩生态湿地成为鸟类的天堂,众多珍稀鸟类在此栖息繁衍,见证着湿地生态修复的成果。

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产业崛起新形态


伴随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许多休闲性质的工作在乡村更具发展潜力,这为形成产业集群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冯育青眼中,湿地是江南水乡乡村发展的重要依托,湿地与乡村的融合,正孕育着新一轮的发展生机。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级湿地公园


在太仓电站村和东林村,这里积极发展循环农业,将秸秆打包养羊、养牛,形成产业,以金仓湖湿地公园为中心,周边三个村协同发展。

阳澄湖边的清水村,着力打造主理人产业,推动互联网等更休闲的工作向乡村聚集,吸引艺术、公益等领域的人才聚集,形成扇面等轻产业集群。

吴江震泽湿地公园周边村庄的蚕桑业态令人瞩目,从桑基鱼塘到蚕丝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企业与村里合作开发新的旅游业态,从养蚕、果桑采摘到蚕丝、蚕丝被等产业全链条开发,形成特色旅游资源。

在相城区冯梦龙村,古河道修复带动非遗手工艺复兴,村民将废弃蟹塘改造成荷塘剧场,年接待游客超70万人次。

“乡村湿地产业崛起新形态,这种基于产业的发展模式,引发了村民自发的湿地保护意识,当生意变好,他们就有动力去保护。”冯育青说。

苏州乡村振兴着力依托湿地本底做特色文章,全市已建成1010个特色田园乡村,形成“半小时乡村生活圈”的独特优势。

太湖乡村湿地


乡村湿地的保护不仅要注重生态功能,还要与乡村文化、农业生产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乡村湿地景观。

在吴中区消夏湾湿地,三层梯级净化系统将面源污染削减60%,沿岸农家乐经营者王美华感受深切:“以前处理污水要跑三里地,现在湿地就是天然净水器。”


1028个乡村湿地和谐共生


通过生态修复、水系连通等措施,苏州恢复了大量退化湿地,提升了湿地的生态功能。

沉海圩乡村湿地,位于苏州市常熟虞山镇。湿地只有1800多亩,其中稻田占了800多亩,共分布五个居住片区,包括9个自然村,223户村民,这些村落生活区有机分布于稻田湿地和河流旁。

“野草野花都是宝,我们任其自然生长。”福圩村村民钱小法指着房前河道里的睡莲、旱伞草说。当地创新实施“微湿地”营造法,在河道两侧保留原生植被群落,农户庭院水岸自主栽种净水植物,形成“大湿地套小湿地”的生态网络,将退渔还湿的鱼塘改造为“湿地菜园”,莲藕、芡实等水生蔬菜既净化水体,亩均收益还比传统养殖高出30%。

这种“生态反哺”理念正催生新业态——稻田艺术节、湿地研学游等绿色产业,村民在家门口吃上了“生态饭”。据了解,这种“低干预”管理既降低了维护成本,又保存了生物多样性,监测显示湿地鸟类品种较三年前增加了12种。

以沉海圩为蓝本,苏州在全市推广“湿地细胞工程”,计划三年内建成50个乡村小微湿地,让更多江南村落重现“草长莺飞二月天”的诗意栖居。

震泽省级湿地公园


“原来村里河不通的,现在全部有活水了,北边是长漾,南边周生荡。”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金星村漆匠港一村44号小漾村民王志英说。

在吴江震泽湿地,乡村纵横交错的河道如梳篦般将村落、农田编织成网。这种“因水而生”的聚落形态,在苏州乡村呈现出多元面貌:张家港沿江村落如琴键般平行排列,常熟高乡建筑临河而建错落有致,阳澄湖畔的村舍则与湖荡相映成趣。

冯育青坦言,“入选全球国际湿地城市,苏州1028个乡村湿地不可或缺。要倡导保护湿地原生态,增加湿地生物多样性,多做减法,从一个个点扩成面,这才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