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四位守护者的守护故事
江苏江河湖海交融,平原丘陵相间,湿地、森林、海洋三大生态系统共生共荣,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在江苏大地上,四位守护者用时光作笔,以行动为墨,在生物多样性的答卷上写下答案。
公园营销策划人变身护鸟监测人
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扬州市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核心区域。去年5月,扬州凤凰岛湿地生物多样性观测站挂牌,营销策划负责人嵇婕就多了一项新工作——监测鸟类及野生动物生物多样性状况。
“这是AI识别监测系统,通过我们设立在湿地内的监测设备,根据图像、声纹等监测结果来识别记录生物。”嵇婕打开系统向大家展示,湿地深处的气压、风向、湿度、温度、风速等气象数据一目了然,系统实时收集生物图像、声纹并进行识别和统计。
嵇婕告诉大家,“过去只想着开发公园,现在更多地思考游客怎么和自然界的‘邻居’们相处。”这几年他们转变了发展思路,以湿地、运河为基础,设置运河观光、湿地生态、科普教育三条游览线路。
鸟儿多了,游客也多了。“现在生态研学项目已经是热门文旅产品,平均每年开展湿地日体验活动、湿地研学游、科考研学游等科普宣教活动40余场,每年接待中小学生春秋游、高校研学游等超20000人次。”嵇婕介绍,优质的生态基础和丰富的活动让凤凰岛成为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
记录生态变迁的十年“视觉档案”
2015年春天,52岁的陈明华带着相机去红梅公园拍梅花,却被湖边一群举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吸引。“他们镜头里的小翠(翠鸟)灵动极了,羽毛在阳光下泛着宝石光。”好奇心驱使下,他凑过去请教,当晚就琢磨着入手了第一套设备:尼康D800相机配100—400毫米镜头。
从此,他的生活彻底被“鸟”占据。为了拍好振翅瞬间,他跟着鸟友凌晨4时蹲守小洋口湿地;发现快门速度跟不上,咬咬牙换上尼康D4S相机600毫米定焦镜头;听说溧阳龙潭林场有珍稀绶带鸟,便带着设备在农家乐住了一周,最终在灌木丛里蹲到了成鸟喂食雏鸟的珍贵画面。
多年来,陈明华已默默整理出700种鸟类的“视觉档案”。
陈明华说:“拍鸟就像开盲盒,永远不知道下一秒会遇见什么惊喜。”
镜头之外,陈明华通过“鸟类课堂”,把爱好酿成科普甜酒。他的科普课从不讲遥远的珍稀鸟类,而是聚焦身边的“飞羽邻居”,这些眼前的自然课,比书本更生动。
“拍鸟教会我敬畏自然。”他说,现在更爱拍“生态全景”——鸟儿在水草间觅食。这些照片被他整理在硬盘里,按日期和地点分类,成了常州经开区生态变迁的“视觉日记”。
张用宪与2220岁的“患者”
在被誉为“生态大公园”宿迁市里,有一棵树龄2220岁的老槐树。
这棵槐树位于项王故里景区内,名为“项王手植槐”,相传是项羽16岁离开家乡时亲手所植。历经两千多年风雨,手植槐虽一枝中空、另一枝“拄着拐杖”,但却依然枝繁叶茂,这得益于一位八旬老人近30年的坚守。
老人名叫张用宪,1938年5月生于宿迁市宿豫区。1998年退休后,闲不下来的张用宪,为了全面掌握宿迁的古树名木资源,开启了漫长的探寻摸底之旅。而在这个过程中,他关注到在项王故里景区的,项王手植槐从上向下,已枯死了近60%的枝干,状态岌岌可危。吃惊之余,他暗自下定决心——“只要我活着,就不能让项王手植槐倒下!”
为此,他先后奔波5000多公里,自费赴北京、南京向林业专家请教,修改完善复壮方案达10余次。终于,为手植槐量身打造一套运用“熏蒸法”,并通过激活古干基部的不定芽来诱发新的根系抢救复壮方案。方案确定后,他每天都前往现场查看救治情况,亲自动手为古树换土、施肥、浇水、涂油防腐、喷注复壮素。在他的悉心照料下,终于成功挽救了项王手植槐的生命。
除了对古树的救治与研究,他还积极投身青少年的公益教育,结合专长,撰写30万字教材、为80万人次青少年授课超600个小时,透过手植槐的故事,让更多人关注古树名木,走上保护生态环境的公益道路。
如今,每年都会有数十万游客来到项王故里观赏拍照,为这棵手植槐挂上祈福的红布条。
勺嘴鹬的“快门保姆”
盐城条子泥湿地,生态摄影师、鸟类观察者李东明的镜头定格了一只勺嘴鹬幼鸟的首次振翅。在全球沿海区域潮间带栖息地不断消失和退化的背景下,每年鸻鹬类水鸟数量以6%到9%的速度下降,而条子泥区域的候鸟种群数量却逆势增长,这无疑是对湿地守护者们多年来努力付出的最好回报。
在条子泥湿地这块世界自然遗产地上,李东明已经默默守护了十四个年头。
每天,他都会携带专业设备,在潮滩上辛勤工作十个小时,一边拍摄,一边记录着各种鸟类的迁徙与栖息情况。李东明说,只要能带上他的设备,他就会坚持下去,因为这里不仅是他的工作场所,更是无数候鸟的天堂。
李东明尤其对勺嘴鹬情有独钟,所以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勺子王”“鸟博士”,通过鸟类的动作、体型、羽毛等特点,能够在一大群大小差不多的鸟类中快速辨认勺嘴鹬。
对李东明来说,勺嘴鹬已经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他能从数以千计的飞鸟中以动作、体型、羽毛分辨勺嘴鹬。“‘一勺难求’,勺嘴鹬太稀有了,在辽阔的滩涂上找到拳头大小的勺嘴鹬更是难上加难。而且它非常敏感,必须保持合适的距离,一点点靠近。”为了拍勺嘴鹬,李东明经常在泥滩上一趴几小时。
进行鸟类调查,参与建设黑嘴鸥繁殖地,为渔民做鸟类科普……李东明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片湿地。“只有这里环境足够好,勺嘴鹬才能待得舒服,也吸引更多珍稀鸟类到来。”李东明说。
从候鸟驿站到都市鸟巢,从千年古木到滨海精灵,四位守护者用不同的方式破解着生命密码。生物多样性保护从来不是宏大的叙事,而是嵇婕冻红的指尖、陈明华的特制支架、张用宪的救树配方、李东明结霜的镜头,当我们与万物真正成为生命共同体时,每一片羽毛的颤动,都将激起文明的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