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禁渔”路,一曲长江情

发布时间:2025-05-06 11:23浏览次数:

春日的长江畔微风轻拂,波光粼粼。近日,苏州张家港市开展2025年度长江增殖放流活动,细鳞颌鲴、翘嘴鲌、鲢鱼、鳙鱼等13万尾鱼苗“坐”着水滑梯欢腾游入长江。

自2003年起,张家港市已连续22年在长江水域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已累计放流各种鱼苗2900余万尾,为改善生物群落结构、维护长江生态平衡注入新的活力。

持续多年的增殖放流,是张家港坚持“长江大保护”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长江“十年禁渔”实施的第五年,作为苏州沿江重要生态屏障,张家港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执法监管与社会共治,交出了一份“水清鱼跃、鸟欢民安”的生态答卷。


生态复苏

重现“江豚逐浪”生动图景


“今年拍到的江豚嬉戏画面是往年的两倍!”生态摄影师邓郁展示着最新拍摄的影像,画面中数头江豚在长江张家港段逐浪嬉戏,这已经不是他第一次用镜头捕捉到江豚,“印象中有几十次了。”

张家港坚定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工作,使得长江张家港段鱼类资源日益丰富,为江豚的栖息繁衍提供了条件。同时,作为鸟类爱好者,邓郁的镜头还记录过褐翅燕鸥、白顶玄燕鸥等320种鸟类。“现在沿江环境整治后,鸟儿的生存空间更多了,越来越多的候鸟选择在港城停留。”

近年来,张家港共完成3400余亩长江沿岸造林绿化,同时大力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为鸟儿提供了稳定、安全的栖息和觅食场所。

为加速物种恢复,5年来,张家港开展科学增殖放流,累计投放中华鲟、胭脂鱼等各类鱼苗超800万尾。底栖动物和藻类多样性指数较禁渔前提升,处于较丰富水平,为鱼类提供了理想栖息地。


安民护江

书写“退捕与守护”协同答卷


长江禁渔的目标不仅是修复自然,更要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张家港以政策兜底,为退捕渔民提供相关工厂直招岗位和公益性安置岗位。多户渔民家庭告别“水上漂”,搬进安居小楼。老渔民陈士明就是第一批“帮扶退渔”的安置对象。退捕后,他被推荐到镇上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的公益性安置岗位就业,配合做好渔政执法和长江巡护。

转型的不仅有渔民个体,更有沿江产业的“破茧重生”——曾以“江鲜美食节”闻名的永联村,2019年主动叫停年收入超亿元的活动,转而深耕农旅融合,建设花卉果蔬基地、升级江南农耕文化园、打造永联小镇度假区。

生活稳住了,守护长江的责任也要扛起来。长江禁渔5年来,张家港已形成“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护江格局。组建的“蓝盾护江”党建联合体,吸纳退捕渔民、村社党员等1650名志愿者,常态化开展滩涂巡查与禁渔宣传。从集中销毁非法网具2000余套,到清理“三无”船舶875艘,长江滩涂重现芦苇摇曳的自然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