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降不扰民!苏州施行全国首个“低空噪声”地方标准
作为低空飞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垂直起降点通常设在市区楼顶等人口密集区域,居民会觉得“太吵了”。为做好对垂直起降点的噪声监测和管理,苏州出台了全国首个《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规范》(以下简称《规范》)地方标准。
《规范》由苏州市生态环境局提出,去年7月,此项标准经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后,苏州声学产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启动标准编制工作。该《规范》于2025年6月30日正式实施,既呵护城市居民的“宁静权”,也促进低空经济“飞得好”。
具体内容上,《规范》规定了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总体原则、限制要求、噪声识别与评估、噪声传播控制措施、噪声监测与管理。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及其配套设施的噪声控制方案、实施评估规范与运行维护工作。
物流配送(图源:顺丰吴江产业园)
农业(图源:苏州发改委)
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的噪声污染治理需遵循四个原则:
一是源头减量:优先考虑通过改进飞行器设计、优化运行程序等手段减少噪声源产生的噪声;
二是传播途径控制:利用声屏障、绿化带、吸声材料等措施,阻隔或吸收噪声;
三是受体保护:对声敏感区采取特别保护措施,确保噪声影响最小化;
四是综合管理:结合噪声监测、公众参与、法规执行等手段,实施噪声污染的全面管理。
管理要求上,《规范》明确了低空飞行器垂直起降点噪声控制限制要求,包括场界噪声限值、飞行器噪声限值、飞行器起降架次的限制。
对于不同的噪声有特定的要求,根据声功率级测定、频谱分析、时间特性三类进行噪声识别分析。后续进行声环境影响预测,将所有识别、分析及预测的数据进行记录与报告,从而实现动态管理,适时调整噪声控制策略。
噪声传播控制措施方面,一是地面设施建设的声学设计,采用吸声材料减少噪声。设计采用双层墙结构,内部填充吸声材料,门窗采用隔音设计,确保维修作业期间噪声不外泄。人员密集区采用隔声窗、隔音门、吸音天花板和墙面,创造安静的工作与休息环境。
二是声屏障布局,在垂直起降点建设与设计中,应保证场界线上噪声相较于起降区域噪声小于10dB(A) 以上,若未能达到,则需采取加装声屏障等隔离措施。
三是综合设计考虑,在规划垂直起降点的时候,宜远离声敏感区,可以适当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或者现有的建筑设施,作为天然屏障,阻挡噪声传播。
四是施工与验收,噪声控制工程需严格遵循施工标准,验收流程包括施工单位初步自检、建设单位组织预验收、整改复验、相关部门及专家正式验收,验收合格颁发证书等。
《规范》还明确低空飞行器的运营管理部门需要建立噪声监测体系,如网络布设、设备选型、数据采集与分析、应急响应、公众参与。定期检测垂直起降点及周边环境噪声水平,可从计划、标准与评估、暴露评估三方面进行定期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