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菌菇可“吃掉”5000亩农田秸秆,“生态包袱”变“绿色财富”
盛夏,走进扬州仪征市刘集镇的润闽食用菌智能化种植基地,32座现代化智能温控菇房如银色方阵整齐排列,推开棚门,一股混合着泥土与菌菇的清香扑面而来。
“我们的双孢菇每个生产周期约50天,从今年5月首批出菇至今,已累计供应市场超60万斤。”扬州市润闽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刘金填介绍说。作为仪征市刘集镇2024年重点引进的现代化高效农业项目,润闽食用菌智能化基地总规划占地200亩,日均产菇3000至8000斤,年销售额可达千万元以上。
在180平方米的标准化大棚内,智能化设备正在精准调控生长环境。“传统种植看天吃饭,遇到极端天气可能颗粒无收。”刘金填按下控制面板上的按钮,屏幕上立即显示出实时参数,“现在通过智能化系统,全年都能稳定产菇,亩产比传统方式提高30% 以上。”
这些鲜嫩的双孢菇还有个特别的“出身”——它们生长在由小麦、水稻秸秆制成的栽培基质上。作为富含多种糖类和氨基酸的“植物肉”,双孢菇对生长基质要求苛刻,而经过粉碎、发酵的秸秆,恰好为其提供了充足营养。“每生产1吨双孢菇需要消耗8吨秸秆,我们基地每年能‘吃掉’周边5000亩农田的秸秆。”刘金填算了一笔生态账。
这一创新举措彻底解决当地秸秆处理的难题。刘集镇作为传统农业镇,每年产生秸秆约3万吨,以往秋收后露天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污染空气,还存在火灾隐患。如今,镇里建立秸秆收储点,向农户收购,既为基地提供了原料,又让农民每亩地多增收120元。“以前秸秆烧了污染环境,现在卖给基地能换钱,还能种出优质蘑菇,真是一举三得。”参与秸秆清运的农户表示。
从“生态包袱”到“绿色财富”的转变,正是仪征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生动实践。近年来,仪征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推动秸秆实现基料化、肥料化、能源化多重利用,已培育出像润闽农业这样的多家龙头企业,形成“秸秆—菌菇—菌渣—有机肥—农田”的闭环产业链。据统计,2024年仪征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带动农户户均年增收超3000元。随着二期68个智能大棚的规划建设,未来这里将成为苏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双孢菇生产基地。届时,更多秸秆将在智能大棚里“变废为宝”,孕育出助力乡村振兴的“致富金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