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典型城市分布式光伏应用如何推广?苏州样本中找答案
江苏省分布式光伏近年来发展迅猛,苏州的分布式光伏累计并网容量位居全省第一。日前,环保机构自然田发布了《长三角典型城市分布式光伏应用报告——苏州样本:高消纳的分布式光伏市场化突围》(以下简称《报告》)。
在分布式光伏以及户用光伏的增速都有所放缓、上网售电的收益出现下跌背景下,《报告》以工业强市苏州为对象,通过实地调研9个案例和多方访谈,深入分析其分布式光伏发展的经验与挑战,总结出可持续、可复制的发展路径,对于其他地区扩大分布式光伏应用具有较强的借鉴意义。
“高消纳”是市场化模式核心
在三洋能源(苏州)有限公司,屋顶光伏板在盛夏艳阳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正在不间断地将太阳能转化生成“绿电”。
苏州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已形成“高消纳+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即由节能服务公司与企业签订合同,企业免费提供或出租屋顶,节能服务公司提供能源审计、融资、设备采购及维护等全流程服务,并为企业提供折扣电价。企业只需关心电价折扣是否够大、发电是否够稳;节能服务公司由此得到应回收的投资和合理的利润。
光伏所生产的清洁电能否高效地并网、消纳,可以说是分布式光伏发展的“最后一公里”。自然田项目主管马诗雨介绍,苏州成功的关键在于锁定日间用电量大且稳定的工商业屋顶,如工厂、物流园,通过“合同能源管理”提供低于电网的电价,实现80%以上的高比例就地消纳,内部收益率(IRR)约为8%。
“这种基于‘电价差’的商业模式,形成了‘企业降本—投资方盈利—项目持续’的良性循环,可帮助企业摆脱补贴依赖。”马诗雨说。
场景创新为发展注入了活力
苏州经济发达,用电需求量大,土地资源相对紧张,难以找到大片适宜的土地用于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电站。
苏州以分布式光伏为突破口,其中屋顶分布式光伏是发展的重点。将全市纳入屋顶光伏建设范围,并在确保安全条件的前提下,力求“宜建尽建”。同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光伏应用场景,探索BIPV、光伏声屏障、光储充、光伏步道等多元化应用,提升了环境、社会和经济价值,为行业拓展了新空间。
江苏省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是全省首个零碳智慧乡村。蒋巷村分布式光伏项目星罗棋布于村内的各个角落:养老院、村史馆、游客中心等多个建筑屋顶,“光伏树”“光伏长廊”“光伏步道”等新颖的光伏形式得到良好体现。村委会停车场车棚上设置有光储充一体化系统,能满足多辆公交车同时充电和余电上网。
“在碳排放双控、绿色能源消费、零碳园区、绿电直连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分布式光伏将与更多场景融合,实现与用户的良性链接。”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与环境专委会秘书长王卫权说。
制度成本的降低同样关键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苏州分布式光伏并网总容量已突破5000MW。在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增长的同时,光伏产业也迅速发展。截至2023年底,苏州拥有光伏相关企业243家,其中规上企业168家,全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390.47亿元,已形成了覆盖光伏产业上中下游及配套设备的全产业链条。这种技术不断升级、就近发展的模式,极大地降低光伏产业制作成本。
同时,政策也为苏州光伏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苏州市通过容缺审批、一站式服务等措施压缩开发周期,降低不确定性。如吴江采用容缺审批机制,允许在缺少部分前置条件的情况下,先行启动光伏项目的备案和建设工作。对于那些因历史原因缺乏完整产权证明的建筑,也通过政府协调,提供了特殊的解决方案。
“苏州经验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挑战,县域级的装机容量、并网空间、补贴发放等关键数据未公开,导致金融机构难以准确评估风险。”马诗雨说。
《报告》建议,每季度定期公布县域内分布式光伏项目的装机容量、并网剩余容量、发电量等数据。这一举措将为金融机构提供精准的区域数据,便于其构建风险评估模型,从而为项目融资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配套出台专项金融支持政策,鼓励银行、保险等资金优先投向高自发自用的分布式光伏,让分布式光伏成为优质资产。
(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