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实录 | “十四五”期间全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25-09-30 10:17浏览次数:

主持人吴晓文:各位媒体朋友们,大家下午好!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生态环境部的关心和指导下,我省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科学精准治污成效逐步显现。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将对“十四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进行介绍,展示全省生态环境科研成果转化落地工作成效,对生态环境科技赋能美丽江苏建设的典型经验做法进行介绍。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燕枫,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院长刘伟京,省生态环境厅法规科技处副处长李缨,省生态环境厅土壤处副处长余令玮,省生态环境厅监测处副处长王春。今天的新闻发布会由我主持,我是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吴晓文。

首先,请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燕枫介绍我省在“十四五”期间,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领域所取得的成果。

王燕枫: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同志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新闻发布会,主要目的是向大家通报“十四五”期间,我省在生态环境科技创新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首先,我谨代表江苏省生态环境厅,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我省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的各位媒体朋友和社会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我向大家通报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工作进展

“十四五”时期是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以科技赋能污染防治攻坚战,系统部署、加大投入、协同攻关,涌现出一批标志性的科技成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筑牢了生态基底。

(一)在科技项目研发方面

“十四五”以来,我厅联合省财政厅,每年拿出约1600万科研经费,设立工程示范类、关键技术研发类、政策引导类科研课题以及成果转化与推广类科研项目,已支持67个项目,下达财政经费5668万元,带动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配套投入近1亿元,形成了VOCs活性物种立体溯源监测技术、环境DNA在线自动采集仪、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和水质指纹污染溯源仪等一批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和装备,已于全省多个地区应用推广。

获“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城乡与工业典型有机固废低碳能源化负碳资源化重大科技示范”2项“双碳”专项重大示范项目立项,资助经费分别为3000万元、1000万元。2个项目实施以来,完成21项新技术新工艺研发、15台(套)新装备试制,形成新产品5项,建成相关示范工程。此外,省生态环境系统还获得2项社会发展面上项目和14项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有力地推动了污染防治关键核心技术供给和应用示范。

(二)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

着力加强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累计建设生态环境部重点实验室6家、工程技术中心3家;省级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13家、工程技术中心17家,在水环境生物监测、土壤有机物监测、环境健康、高盐高氮磷废水处理等领域开展了基础性、前瞻性研究,形成了相关技术储备和技术装备研发、集成,逐步构建了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

省科技厅自2014年起每年给予依托省环科院建设的江苏省环境工程重点实验室200万元建设与运行经费,支持“大气复合污染控制技术研究特色业务建设”“江苏省土壤污染控制能力提升”等重点项目。该重点实验室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1项,极大地提升了生态环境系统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

以上工作有效推动生态环境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有力支撑了我省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工作成果

“十四五”期间,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污染防治攻坚,科学精准治污成效逐步显现,为美丽江苏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太湖治理方面,印发实施《太湖治理中长期专项科研规划》,推动9项科研项目实施;世界首创生态清淤智能化一体平台船“太湖之光”“太湖之星”,实现对污染底泥的高效清除,并减少二次污染;研发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在全国六十余家企业、科研院所、行政部门等单位进行应用推广,有力支撑太湖湖体平均水质30年来首次达Ⅲ类。

在长江大保护方面,高质量完成两期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研发10余项关键技术并推广应用,有效推动总磷污染控制、农业面源核算及溯源、沿江风险防控等问题解决。

在大气环境方面,率先在省级层面启动城市群PM2.5与臭氧污染协同控制研究,开展全省域“天—空—地—船”全方位大尺度立体观测,认识江苏省污染特征及成因机制,创新建立“1+13”省市联动科技支撑机制,有效支撑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污染物精准减排、秋冬季PM2.5与夏季臭氧污染天气应对等工作。

在土壤及地下水方面,设立沿江化工遗留地块土壤污染管控、土壤及地下水污染协同治理技术成果转化等科研项目,支持开展场地土壤污染成因与治理修复技术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推动我省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精准识别、污染场地管控修复水平的提升,有效支撑我省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开展泰州市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等重点工作任务,我省2家在产企业和2个化工园区纳入国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

在标准方面,目前我省已立项标准161项、发布123项,推动化工、钢铁、印染、电镀等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和产业布局优化。

三、下一步工作

虽然“十四五”时期我省生态环境科技工作取得一些进展,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当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仍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必须把握新形势、研究新问题、谋划新举措,以生态环境科技支撑美丽江苏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十五五”期间,江苏将继续围绕“美丽中国先行区”目标,在太湖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太湖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协同治理,湖体水生植被恢复,全流域生态补偿等方面研究;在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方面,聚焦长江流域水生态考核短板弱项开展关键指标研究,研发水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关键技术及工程应用;在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方面,继续推动大气污染物与温室气体协同控制研究、研发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工艺;在新污染物治理方面,进一步加强重点新污染物精准识别和溯源治理、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等研究,新污染物风险管控标准、规范和制度等需要构建完善;在长三角共保联治方面,积极争取参照“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模式,设立长三角科技重大专项,共同研究解决环境问题。

各位朋友,同志们!科技创新是生态环境治理的“硬核力量”。“十四五”以来江苏生态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一步,我们将持续以科技之笔绘就绿水青山新画卷,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江苏智慧”。谢谢大家! 

主持人吴晓文:下面,各位记者朋友可就感兴趣的问题提问。

新华社客户端记者:刚刚提到“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等“双碳”专项重大示范项目,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相关项目进展情况和取得的成果?

主持人吴晓文:这个问题请省环科院刘伟京院长回答。

刘伟京:感谢您的提问。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碳达峰碳中和的工作部署,我省设立了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专项资金,面向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低碳绿色转型的重大创新需求,支撑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污水处理行业是生态环境领域碳减排研究推进的重点。生态环境部等7部委印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要求强化环境污染治理与碳减排措施协同,推动环境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国家发改委等3部委印发《关于推进污水处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意见》,提出“协同推进污水处理全过程污染物削减与温室气体减排”。在国际上,污水处理行业碳减排已经成为研究热点,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污水处理行业碳中和的目标。我省污水排放与国外有着比较大的区别,主要是生活污水进水有机质(COD)浓度低、碳氮比低、脱氮难、污泥资源化利用难,工业废水产生量大、难降解有害物质多、处理难度大。国外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主要针对高COD含量的生活污水,他们的成功经验难以适用我省污水处理低碳发展的需求。2022年,省科技厅立项“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关键技术研发及综合示范”项目,由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牵头,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等9家单位共同承担研究任务,针对江苏污水特点,开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研发与综合示范。

经过3年的研究,目前,各项研究任务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适应我省污水处理行业特点的全过程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技术体系。

一是建立了污水处理行业碳核算方法。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主要包括化石源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通俗讲,甲烷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8倍,氧化亚氮是二氧化碳的265倍,因此,甲烷和氧化亚氮的产排是关注的重点。项目重点研究了污水收集处理全过程温室气体的产排规律,实地检测了省内20个污水收集片区和119个污水处理厂,分析了219个污水厂的泥质,测定化石源碳占比,采用化学守恒法,建立了切合我省实际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包括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直接碳排和间接碳排,涵盖污水管网、污水厂、污泥处置全流程。特别是,我们通过实验研究,首次阐明氧化亚氮的产排规律。研究成果应用于“生活污水处理企业碳排放核算与报告要求”国家标准的制定,支撑建立“污水处理厂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团体标准。同时还建设了全省污水处理行业碳排放智慧管理平台,实现对主要污水厂碳排放实时监控与动态分析。

二是开发了适用不同场景的低碳技术和装备。首先是转变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核心理念,以物质回收、能量回收为重点,突出污水的资源属性,重构污水处理工艺。项目研发了25项关键技术和装备,重点解决脱氮环节药剂消耗量大、能耗高的问题,我们正在推动成果转化和应用推广,其中10项应用到南京、昆山、常熟、金坛、江阴、连云港等15个工程,在减污降碳、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等方面效果显著。

三是建成了两个综合示范工程。在连云港石化产业基地工业废水综合治理中心,采用系统性设定纳管标准、毒性废水高效降解等低碳技术,形成日处理16 万吨的工业废水处理示范工程,实现碳减排30%,每年回用工业废水约4000万吨,每年节约运行成本约5800万元,成为我省首个全流程低碳工业废水处理工程。在昆山石牌污水处理厂,采用管网控碳提质、脱氮新工艺、智慧控制等低碳技术,建成日处理2.4万吨的城镇污水处理工程,实现碳减排4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降低40%以上,污泥厌氧消化工程建成投产后,全厂能源自给率可达70%以上,是我省首个低碳理念城镇污水处理示范工程。

四是初步形成减污降碳政策标准体系。研究减污降碳协同指数,制定《江苏省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绩效评估技术指南》;梳理国内外177项污染物减排相关标准,编制《污水处理行业减污降碳标准体系明细表》,绘制标准建设路线图;评估行业现行政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实施成果,构建面向碳中和的政策体系。

下一步工作,我们将聚焦推动前瞻性技术装备化,有5项前瞻性技术目前还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包括电化学生物固碳、深度脱氮削毒等技术,后续还要加大研究力度,突破技术瓶颈,逐步实现装备化;推动成熟技术工程化,13项技术已经形成装备,包括厌氧氨氧化、好氧颗粒污泥、硫自养反硝化、智慧曝气等,后续要结合污水处理厂实际需求,开展工程化应用;支撑出台相关政策和标准,加快标准的制定和发布,推动贯彻和实施,支撑出台相关财税政策,加强宣传引导,推进新技术、新工艺落地和推广。

交汇点记者:“十四五”期间我省土壤及地下水重点工作任务有哪些?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我省在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开展了哪些技术研发?还有这些技术如何支撑开展重点工作任务的。

主持人吴晓文:这个问题请厅土壤处余令玮副处长回答。

余令玮: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国家先后发布了《“十四五”土壤、地下水和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计划》《化工园区地下水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方案》等文件,对重点工作进行了部署,根据国家要求,我省持续开展了化工园区地下水环境状况调查评估等摸底调查、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在产企业边生产边管控等污染防治工作。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开展了泰州市国家地下水污染防治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无锡(梁溪区)国家土壤污染防治先行区建设,同时2家在产企业和2个化工园区纳入国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先行先试,为系统性开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探索可行路径、提供示范样板。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治理修复成本极高、周期极长,是全球公认的难题,目前还处在“探路径、出模式、试政策、建体系”的阶段。

由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起步较晚,对污染防控和治理修复的相关技术存在较多和较新的需求。“十四五”期间,围绕这些重点工作要求,我省在技术研发、技术应用方面持续加大投入。比如在调查评估方面,由于各类污染场地污染特征复杂,土壤及地下水存在重金属、有机物等多种污染物影响,同时受区域密集河网与地下水径流影响,污染物易在土壤、地下水以及地表水间迁移扩散,导致土壤与地下水复合污染普遍,地下污染识别调查困难、速度慢,传统的调查手段存在复杂场地调查精度低、污染因子易遗漏、非均质污染精准刻画难等问题。“十四五”期间我省通过技术研发,形成了化工场地土壤及地下水环境高精度调查与污染物空间刻画技术,其中省环科院研发的移动式污染场地快速调查技术还入选了生态环境部 2023年《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目录(固体废物和土壤污染防治领域)》,该技术实现了采样监测实时化,大大缩短场地污染范围、污染程度识别的时间,可为场地的精准修复和缩短修复周期提供有效支撑。在化工园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控方面,针对化工园区一般存在单一或连片场地污染,超标污染物种类多、污染历史累积长、污染程度重,管控模式不健全,部分园区污染扩散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的情况,我省初步形成化工园区场地“防—控—治—用—管”污染防治技术体系,探索建立了化工园区场地污染防治智慧决策支持系统,实现了污染区域的分类管理、分期施策,推动了化工园区污染场地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化管理,为泰兴经济开发区、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管控修复试点提供了扎实的技术支撑。同时在产企业场地污染防控方面,受在产企业厂房及生产设施影响,企业精细化调查及管控治理修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常规的土壤及地下水防控技术会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正常生产。针对这种情况,我省研发了破损防渗层修复治理等技术,可通过移动式污染原位检测、微扰动低碳聚合物注浆,在不中断在产企业生产活动、确保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长效防控;同时为了做好源头防控,建立了土壤污染隐患快速排查技术体系,实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隐患排查的“标准化”和“快速化”,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工作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南京日报记者:刚刚提到在长江大保护方面,我省高质量完成两期江苏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能不能具体介绍一下开展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主持人吴晓文:这个问题请厅法规科技处李缨副处长回答。

李缨:感谢您的提问。江苏一直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压倒性位置,切实做好长江大保护工作。2019年启动实施的“一市一策”长江驻点跟踪研究顺利完成验收;2022年,我省启动长江驻点二期研究,我厅成立了省级工作组,组建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联合研究领导小组,在省环科院设立省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驻点联合研究中心,在无锡、常州、南通、扬州、镇江和泰州六市组建驻市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统筹推进江苏省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经过3年研究,我省研发并推广应用了10项关键技术,形成1项省级集成标志性成果,为驻点六市29个水生态环境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充分发挥“管理有需求—研究善探索—决策强支撑—技术能落地—实施有成效—管理与研究双提升”的科技支撑作用。下面简单介绍几项研究技术:

一是陆基高光谱多参数水质遥感系统技术。针对无锡太湖总磷浓度波动、蓝藻水华频发等突出问题,无锡驻点组基于大量的高光谱和水质同步观测实验,突破了复杂天空光环境下近水面高光谱反射率的精准测定和计算、关键水生态环境参数高精度人工智能算法2个核心技术难题,开发了陆基(地基、岸基)高光谱多参数水质近感监测技术,研制了新一代水生态环境高光谱近感系统,在太湖实现叶绿素a等10余个关键水生态环境参数秒-分钟级的非接触式近感高频连续观测,真正实现水环境关键水质参数历史长时序重建与实时高频动态监测,提高了水质监测的效率,科学助力藻华风险研判及水环境监管、决策服务能力提升。

二是基于高活性氧物种的多源臭氧催化氧化技术。针对泰州市典型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中常规和特征新污染物共存情况,泰州驻点组集成开发了基于高活性氧物种的多源臭氧催化氧化技术。相较常规臭氧氧化,该技术臭氧投加量降低30%以上,特征新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浓度均有明显削减,最高去除效率达95%以上,出水化学需氧量可达到地表水Ⅳ类标准。多源臭氧催化氧化技术已在姜堰区工业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单元示范应用,处理规模4万吨/天,出水进一步通过“强化净化湿地+生态涵养湿地”的生态缓冲区深度处理。该项技术可有效提升生化出水中低残留难降解新污染物的去除能力,对化解沿江风险、改善水环境质量有着积极作用。

三是环境DNA等水生态监测技术。南通驻点组采用传统的目视观察及先进的环境DNA技术,开展了长江口长江江豚种群现状的全方位多层次观察监测,通过捕捉水中长江江豚的微弱DNA信号,精准反应长江江豚的活动热点区域和分布情况。2022年—2024年,南通驻点组在长江南通段观测到长江江豚共计391头次,单日看到江豚超过13头,单个地点记录到最多12只的群体,热点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狼山江段和常阴沙江段,同时记录到成年江豚传授幼年江豚捕鱼等生存技能,集群活动的珍贵场景。通过目视观察和环境DNA基本摸清了长江江豚在长江口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为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经过不懈努力,我省长江驻点二期研究以优异成绩通过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研究中心验收,并获优秀省级驻点称号,我省常州、泰州两市获优秀城市驻点称号。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全局之计、长远之计,要保持历史耐心和战略定力,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一江清水绵延后世、惠泽人民。我们将持续谋划三期研究工作,让科技成果在长江保护修复攻坚的主战场持续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长江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

扬子晚报记者:刚刚提到在省厅科研项目支持下成功研发了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水质指纹污染溯源仪等一批实用性较强的技术和装备,已于全省多地区应用推广。能不能详细介绍一下这些成果的相关情况? 

主持人吴晓文:这个问题请厅监测处王春副处长回答。

王春:感谢您的提问。“十四五”期间,我省生态环境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其中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环境DNA在线自动采集仪和水质指纹污染溯源仪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标志着生态环境监测从传统人工采样向智能化、精准化转型的重大跨越。这些成果依托省厅科研项目支持,通过多学科交叉创新,成功解决了藻类水华预警滞后、生物多样性监测效率低、污染溯源难度大等长期困扰生态环保工作的技术瓶颈。例如:

藻类人工智能分析仪历经四代五款设备的迭代升级,成功构建起覆盖“实验室-岸边站-原位浮标”的全场景监测体系,构建了130种以上藻类AI识别模型,识别准确率超过90%。相较于传统显微镜镜检法,该设备将单样本分析耗时从2-3小时压缩至5分钟,系统破解了传统藻类监测效率低、误差大、质控难三大核心瓶颈。目前,该系统形成“硬件+算法+数据库”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在太湖流域多家监测网络基地示范应用,有力保障了太湖“两保两提”目标实现;同时,该应用还拓展至省内多个重点湖库开展水生态监测业务化工作。该技术已在全国六十多家机构推广应用,设备销售逾2000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环境、社会和经济效益。

环境DNA在线自动采集仪和智慧分析系统的转化与推广应用,主要针对水生生物环境DNA可靠采集、高效富集、精准注释等难题,形成可连续多通道、大体积采集环境DNA的智慧化水生态监测网络系统,能够快速、准确、持续地获取生态系统中各类水生生物的种类和动态信息,有效支撑多维度的生物多样性监测与生态健康评估。该项技术装备可应用于珍稀濒危物种动态监测、流域污染溯源分析、藻类水华连续监测与预警、“三水统筹”智慧管理平台、引调水工程生态安全监测、河湖健康评价等场景,实现水体关键生物指标的连续监控,助力生态环境监测由传统水质监测向水生态监测的转型。

水质指纹污染溯源技术将刑侦中通过指纹比对查找嫌疑犯的思路创新性地引入到水污染排放识别中,通过水质指纹比对快速、精准识别污染排放源,突破了水污染防治领域溯源难、溯源慢的技术瓶颈和缺乏专业溯源工具的难题。基于该技术的水质指纹污染溯源仪可进行污染早期预警、15分钟内完成一次污染溯源并自动留证,对企业震慑作用显著;同时自动化程度高、设备维护简单,降低了对专业人员的依赖。目前,该技术产品已在全国28个省级行政区应用,形成了“精准溯源+微创治理”的环境治理新模式,见效快、花钱省;升级形成“污染实时发现-污染源精准排查-快速执法”的水环境监管和执法新模式,用户反映监管效率提升20倍以上,逐渐成为环境领域重要新质生产力之一。

【吴晓文】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就开到这里。各位媒体朋友如果还有需要进一步了解的,也欢迎大家会后联系我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