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晶天”背后,“码上”监管网络发挥效用

发布时间:2025-09-04 15:04浏览次数:

清晨推窗远眺,南京城天空澄澈,白云无暇,“水晶天”成了南京近日的代言词。这份让市民舒心的“南京蓝”背后,蕴藏着一套以二维码为核心的“码上”智慧监管密码。

近年来,南京聚焦大气污染治理重点难点,创新构建“码上”系列监管网络,推出活性炭“码上换”、餐饮油烟“码上洗”、非道路机械尾气“码上测”、扬尘管控“码上评”、涉气投诉“码上办”等系统,通过连点成线、织线成网,构建起涵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的智慧监管体系,推动大气监管从“靠人盯”向“智慧管”、从“单一监管”向“协同治理”转变,有效助力全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点亮线上“千里眼”


“叮!您辖区内某企业活性炭吸附设施已超期未更换,请及时督促整改。”近日,在南京市秦淮生态环境综合行政执法局大队长吴志斌的手机上,一条预警信息自动弹出。活性炭“码上换”——这个全国首创的线上监管系统如同“千里眼”般,通过给全市5000余套活性炭设施实施“一设施一码”清单化管理,便可24小时实时监控设施运行状态。

在VOCs污染治理中,活性炭吸附设施是常用设备,但部分企业存在“以次充好、更换不及时”等问题。“以前检查全靠腿跑,企业多、分布散,监管难度较大。”吴志斌坦言。如今,“码上换”系统设置“红绿灯”预警机制,根据更换周期自动推送预警信息,一方面提醒相关企业,另一方面同步至监管部门,监管部门在开展靶向检查的同时,又可倒逼企业规范运维。

对此,南京市某化工企业负责人王建宁深有感触:“系统一预警,我们就知道该换炭了,还能通过‘四看一测’(看颜色、看形态、看重量、看气泡、测碘值)快速判断炭的质量,再也不敢马虎。”

通过“码上”监管,加强了对活性炭吸附设施的规范化、精细化管理。目前,“码上换”已督促相关企业累计更换活性炭3.7万次,经测算,实现VOCs减排500余吨,活性炭抽检质量达标率也翻了一番。

不止固定源,移动源和面源监管也因“码上”系统焕发新活力。

在秦淮区某工地,每台非道路移动机械都贴着专属二维码,执法人员扫码即显机械型号、尾气检测结果等信息。吴志斌介绍道,“目前,‘码上测’系统已为全市非道路机械建立电子档案,实现 “一车一码”,有效解决非道路移动机械监管盲区。”

针对工地扬尘,“码上评”系统通过数字化手段对施工工地治理水平进行线上评估,无需工作人员频繁到场核查,即可实时掌握工地扬尘控制等情况。

2024年,全市“码上”系统通过非现场监管方式推送相关情况、线索4000余条,在不降低监管成效的基础上,现场检查频次下降20%,真正实现了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精准打击”。


(南京市活性炭“码上换”监管平台)


架起政企“连心桥”


“收到清洗提醒了,今天就安排师傅清洗油烟净化器。”在秦淮区某餐馆内,老板刘大姐熟练地打开手机,扫码上传清洗记录。这是餐饮油烟“码上洗”系统的日常——自动提醒清洗时间,还附带“怎么洗、洗到什么标准”的操作指南,让商户心里有底。

秦淮作为南京的老城区,餐饮油烟曾是市民投诉的“重灾区”,部分商户因不懂规范、疏于维护导致排放超标。“以前不知道净化器多久洗一次,投诉来了才着急。”刘大姐说,“现在‘码上洗’系统定期推送清洗要点,我们‘照单操作’就行,省心多了。”

在秦淮区某商业综合体,30余家餐饮商户全部纳入“码上洗”监管,居民投诉从每月十几次降到‘零投诉’。

截至目前,“码上洗”系统累计上传清洗记录、向商户推送信息均近10万条,提供各类咨询服务500余次,实现了“烟火气”亲民不扰民。

不仅仅是“码上洗”,南京“码上”监管模式寓服务于管理,在强化环境监管的同时,更成为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宣传与培训的重要窗口,搭建起政企沟通的“连心桥”。

以“码上换”系统为例,不仅是活性炭设施的智慧管理平台,同时还是VOCs污染防治相关政策的宣讲与培训窗口——借助平台精准提醒功能,可将最新政策要求、规范运维要点、合规标准等内容高效传达至企业,同步推动培训资源全面普及,真正实现“监管”与“服务”的深度融合。


扩大治气“同盟军”


“楼下工地半夜施工扬尘大,扫码反映后半小时就有人来处理了!” 打开手机扫描路边的投诉二维码,填写问题、上传照片,信息直达属地部门,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到场处置——这是“码上办”系统畅通公众参与渠道的生动实践。

大气治理不是“一家之事”,南京通过“码上”网络打破数据壁垒,构建“多部门协同、全社会参与”的治理格局。

在“码上换”系统中,活性炭更换记录、处置去向、排污许可数据互联互通,生态环境与其他相关部门共享信息,精准排查低效治污设施。“以前活性炭换了没?去哪了?各部门数据不通,监管有盲区。现在数据连起来,从更换到处置全程可追溯,执法更精准。”秦淮生态环境局污控科刘虎介绍。

针对非道路机械尾气和工地扬尘问题,“码上测”“码上评”系统推动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联动整改。“多部门信息共享,避免了‘各管一段’的尴尬,系统运行以来已推动近1000个问题闭环解决。”刘虎说。

“码上洗”“码上办”系统不仅为餐饮油烟、噪声污染治理监管工作提供精准支撑,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投诉反馈、情况查询等渠道,助力形成“全民监督”的良好氛围。

数据反映监管成效:南京市PM2.5浓度连续五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优良天数比率提升到85.8%,创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南京‘码上’系列监管,是推动智慧化监管与环境治理深度融合的积极探索,实现了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共赢。”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南京市还将持续优化完善“码上”系列网络的监管与服务功能,深化人工智能技术融合应用和大数据比对分析研判,为持续深入打赢蓝天保卫战提供“南京实践”。